• 2023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多重障碍与突破路径

      2023, 44(5):755-76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8

      摘要 (356) HTML (716) PDF 948.55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紧握粮食产能安全主动权。把握好中国特色粮食产能安全的科学内涵,着力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应突出抓好国内区域重点。本文在阐释粮食产能安全内涵的基础上,聚焦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现实问题,分析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结构问题、资源约束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思路转向和突破路径。研究表明,生产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的资源要素约束逐渐增多、生产环境风险隐患正日益凸显是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主要障碍。未来亟需推动粮食生产从“多产粮、保产量”转向“稳产粮、优结构”,从“拼资源,高消耗”转向“拼科技,披绿色”,从“被动调整和响应”转向“主动预见和适应”,并从持续调优生产结构,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强粮食生产活力,引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区域气候韧性,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寻求突破。

    • 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023, 44(5):765-77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9

      摘要 (424) HTML (661) PDF 1.84 M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确保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选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ArcGIS可视化功能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地区缓慢过渡、东北地区向中南部地区逐渐推进的演变趋势,其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弱化。三大地区内区域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重点优化农业生态效率,统筹兼顾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经济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估及提升策略——以江西省为例

      2023, 44(5):777-7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0

      摘要 (230) HTML (601) PDF 801.84 K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评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助于找到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方向和路径。本研究在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并据此构建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估框架,以江西省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地级市层面的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讨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并不十分优越,即使是资源面积最大的赣州,其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数也仅为71.07,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0—2020年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主要源自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相比于赣州,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和南昌的短板,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上饶、吉安和宜春,其社会资源配置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结合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短板,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方向的基础上,具体从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产品供给类型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 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演进及障碍因子识别

      2023, 44(5):788-79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2

      摘要 (163) HTML (719) PDF 853.73 K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支流经过的9个省份为例,运用基于熵值的TOPSIS和ArcGIS方法,探析201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探测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黄河流域总体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还处于低位,不同省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空间演进特征上,由低梯度的“二元空间结构”向高梯度的“二元空间结构演变”。障碍因子上,政府扶持力度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明晰政府部门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实现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 时空视角下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以西北地区为例

      2023, 44(5):797-8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0

      摘要 (175) HTML (524) PDF 1.65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194个县域为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动态演变特征及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从2005年的22.73上升至2020年的45.28,总体水平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空间分布格局由“东西高、中间低”逐渐演变为“东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陕西与青海区域间差异最大。在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城乡收入比、城镇化水平、政府行政能力和人口密度对本县域供给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建议找准供给质量提升着力点,关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性,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空间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2023, 44(5):809-8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6

      摘要 (331) HTML (526) PDF 939.23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乡村建设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方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规模、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存在明显“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衰减特征,其中,400 km和900 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数字致富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破除地区间数字信息溢出壁垒。

    • 农村产业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23, 44(5):822-83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4

      摘要 (270) HTML (752) PDF 1.23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融合,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探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以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高技术渗透型融合为内部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内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成熟度与农村产业融合在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区域在利用产业融合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经济发展阶段,围绕健全产业体系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是否减少了化肥面源污染?

      2023, 44(5):834-84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9

      摘要 (181) HTML (707) PDF 750.27 K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其中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技术转化率较高的一项技术。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0—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率的提高确实可以显著降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且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存在滞后性。经替换因变量、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2)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存在差异,仅在粮食主产区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具备减污效果;3)从作用机制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含有氮磷元素的化肥施用强度,优化化肥投入结构,从而减少化肥面源污染。据此,建议为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技术落地,更充分的发挥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环境效益。

    • 风险态度、制度信任对失地农民风险感知的影响

      2023, 44(5):845-85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4

      摘要 (158) HTML (699) PDF 900.18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剖析农民失地后感知的各类风险,深刻揭示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其风险感知的影响,对于政府征地安置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沪、赣、桂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通过构建失地农民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态度进行测度,并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社会保障风险感知、经济收入风险感知、居住环境风险感知和社会心理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对于上述四类风险感知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风险规避型的失地农民风险感知程度更为显著。此外,对制度的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异质性分析表明,风险规避态度对中低收入失地农民和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强化作用;制度信任对高收入失地农民和东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推进征地工作并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时,应纾解农民的风险规避态度、提升政府征地制度的信任度,以降低并有效控制失地农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 44(5):858-86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6

      摘要 (295) HTML (614) PDF 5.31 M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 山区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分析——以河南栾川县为例

      2023, 44(5):869-88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3

      摘要 (270) HTML (658) PDF 8.12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区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研究典型山区县域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对促进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ESDA空间关联,对河南省典型山区栾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采用缓冲区分析、栅格计算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资源的交通路网可达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栾川县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路网缓冲区分析结果来看,交通道路网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路网缓冲区内的旅游资源占比为88.54%;3)栾川县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在1.5小时内可达,其中有92.68%的旅游资源在1小时内可达。本研究为制定栾川县旅游产业的科学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河南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2023, 44(5):881-8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5

      摘要 (410) HTML (646) PDF 9.37 M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 基于智能手机和人工神经网络反演小微水体水质参数研究

      2023, 44(5):892-9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7

      摘要 (160) HTML (629) PDF 4.72 M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智能手机反演进行环境监测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主要利用可见光反射率进行光学活性参数反演。本文基于水质现场监测数据,同步应用智能手机拍照,通过偏振镜、手机望远镜、不同规格滤波片、24色标准色卡,获取水体图像信息,结合逐步回归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典型小微水体水质光学参数叶绿素和浊度以及非光学参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反演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总体DOC浓度值变异范围在2.73-16.90 mg/L,浊度变异范围在6.53-91.10 NTU,叶绿素a浓度值变异范围在0.36-245.47 μg/L。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提取了水体DOC浓度的五个图像特征参数为R1'、B/G2'、R2"、R4"、B/G6',浊度图像特征参数为B/R3'、G5"、R6",叶绿素a的图像特征为B/G1'、R2"、B/G4'。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水体水质参数,DOC浓度纳什系数NSE为0.62,浊度NSE为0.65,叶绿素NSE为0.67,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智能手机反演水质光学参数的方法,并探讨了非光学参数反演的可行性,为后续开发APP应用程序和反演水质参数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 生物质炭基肥对宁夏中部干旱区玉米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3, 44(5):903-91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5

      摘要 (198) HTML (597) PDF 1.76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旱区滴灌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炭基肥的响应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种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T1(1 125 kg/hm2)、T2(1 013 kg/hm2)、T3(900 kg/hm2)、T4(788 kg/hm2)、CK(普通化肥),分析生物质炭基肥对旱区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养分缓释特点与玉米生长的需肥规律相吻合。T1和T2处理的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旱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炭基肥施用量过低会降低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抑制个别生育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综合肥力为T2>T1>T3>CK>T4。因此,施用量为1 013~1 125 kg/hm2的综合培肥效果优于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 土霉素污染有机肥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2023, 44(5):912-9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1

      摘要 (171) HTML (560) PDF 4.63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霉素作为养殖业中常用的一种促生长抗生素,极易在畜禽粪便中残留,直接还田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繁殖和作物生长带来潜在威胁。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高浓度梯度下,未能完全适用于实际生产情况,有必要研究土霉素在实际残留量下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有机肥的安全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土霉素添加量0.2 mg·kg-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显著富集物种类型。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土霉素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使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增加幅度为1.1%~5.0%;同时,使变形菌门、绿湾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降低幅度在2.0%以下。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土霉素处理(OCK)中高温放线菌科细菌显著富集。本研究证明了0.2 mg·kg-1土霉素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相对丰度,导致群落结构差异,并且显著富集了高温放线菌。这为寻找对抗生素污染具有指示作用的微生物提供新思路,为有机肥的安全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 茶渣生物炭对茶园酸性土壤氮吸附—解吸特征及土壤酸性改良的影响

      2023, 44(5):922-93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7

      摘要 (162) HTML (498) PDF 846.38 K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添加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室内茶园土壤培养试验及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分析不同热解温度(400 ℃、500 ℃、600 ℃)及不同添加配比(0.25%,0.5%,1.0%和2.0%)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氮素吸附解吸特性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pH、总有机碳、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随着茶渣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和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增加。茶渣生物炭对土壤铵态氮有明显的吸附作用,通过Langmuir方程可以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较好的拟合(R2=0.968~0.987);随着吸附溶液中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增加,吸附常数下降;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分配系数(Kd)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逐渐升高,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土壤对铵态氮的解吸量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中变化趋势为0.25%>1%>0.5%>2%;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对铵态氮解吸量均升高;土壤对铵态氮吸附能力与土壤pH、总有机碳、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解吸能力则相反。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改良的目的,优选茶渣生物炭添加配比及制备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对土壤保肥及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 湖南典型水耕人为土铁的形态及剖面分异特征

      2023, 44(5):933-9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8

      摘要 (215) HTML (560) PDF 3.18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c)>硅酸盐铁(Fesi)>活性铁(Feo)>络合铁(Fe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o和Fe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c、FLD的Feo、GR的Fe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作用。


2023年第44卷第5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