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7月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

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Ø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刊

Ø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Ø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来源期刊

Ø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当期目录
  • 待发表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5(3):345-35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41
    [摘要] (129) [HTML] (100) [PDF 972.93 K] (375)
    摘要: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方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着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结构效益不佳、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刻认知,本文提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包括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总体上,应在供给侧提升产业水平,在市场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在制度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投融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
    2024,45(3):355-36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27
    [摘要] (63) [HTML] (91) [PDF 2.07 M] (284)
    摘要:
    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基础。在弥补以往研究理论和应用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技术诱导理论,系统阐释了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路径,并利用2000—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的要素产出弹性变化特征,提出了区域农业现代的适宜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立足要素禀赋的技术创新路径,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方向。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遵循了技术诱导的理论逻辑。中国2000年以来劳动力要素产出弹性为负,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化肥要素产出弹性逐步减小且仅东部地区仍为正值,机械要素和土地要素产出弹性不断增长,二者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分别是东北和中部,也基本遵循技术诱导的内在逻辑。因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适宜日本精耕细作集约型路径、德国生产集约与机械技术复合型路径、以色列环境优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精准型路径、美国规模经营型农业现代化路径。
    2024,45(3):366-37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4
    [摘要] (51) [HTML] (89) [PDF 1.15 M] (298)
    摘要: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地位成为关注焦点。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简称SPS措施)是影响农业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对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有重要影响。在分析SPS措施对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1995—2018年44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SPS措施对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SPS措施能够直接提升发起国的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2)SPS措施通过影响技术水平间接提升发起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3)农业部门技术水平与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是非线性关系,且技术水平提高发起国的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单门限,只有超过门限值后技术水平才会明显提升发起国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4)SPS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虽不及发达国家显著,但仍有提升效果。因此在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运用SPS措施提高中国的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中国农业部门技术水平,促进农业部门高质量发展。
    2024,45(3):377-38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46
    摘要:
    天然蜂蜜是中国蜂产业生产、消费和出口环节的重要产品。本文基于2009—2021年的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天然蜂蜜贸易数据,运用国际市场份额、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进出口价格比等指标,全面评估了中国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本文还从产业外部性的角度,对蜜蜂授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研究采用双重钻石模型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影响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结果显示,尽管中国蜂蜜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份额,但面临质量和技术壁垒挑战,其显示性竞争优势有所减弱。相反,新西兰因高品质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力成为主要竞争国。中国的蜂产业依赖传统小规模生产,生产模式相对粗放,制约了生产效率和品质提升。研究还发现,蜂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是潜在的增长点,尤其是在蜜蜂授粉服务方面,中国展现出显著的国际竞争力。建议中国蜂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品牌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024,45(3):387-39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53
    [摘要] (71) [HTML] (94) [PDF 1.11 M] (333)
    摘要:
    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促进中国农地的高效、低碳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对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农地经营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2005—2021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且该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农地流转面积超过门槛值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会下降;3)农地流转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本研究建议:加快推动农地流转水平,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结合区域差异性,重视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
    2024,45(3):399-40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48
    [摘要] (42) [HTML] (90) [PDF 3.67 M] (272)
    摘要: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2024,45(3):409-4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54
    [摘要] (30) [HTML] (89) [PDF 7.38 M] (288)
    摘要: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24,45(3):422-43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6
    摘要: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农业保险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全面总结中国农业保险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农业现代化风险趋势,探讨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规模、服务理念、保障体系、助力脱贫、产品创新、科技应用和制度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农业现代化面临风险更加集中和复杂的趋势,农业保险仍然存在灾害补偿能力不足、保障程度不高、体制体系不平衡和制度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和挑战。因此,新时期应从强化政府主导职能、优先推进三大主粮和重要农产品保险全覆盖、完善风险减量和分散机制、优化产品分类和区域定价机制、实施分级分类财政补贴政策、高质量推进保险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广覆盖、高水平构建中国特色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高质量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2024,45(3):434-4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2
    摘要:
    在当前生猪供给弹性较高的背景下,探讨生猪保险+期货的比较优势和现实阻滞,并总结其优化路径,对降低生猪供给弹性、平抑猪价周期性波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对传统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局限性的系统梳理为基础,分析了生猪保险+期货模式的比较优势。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总结了生猪保险+期货的现实阻滞,并提出了优化路径。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具有保险产品设计难度低、逆向选择的影响小、具备风险分散机制和政策成本低等优势。生猪保险+期货能够发挥补充现金流、稳定生产的作用,但也面临产品约束和支持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应探索服务于差异化生猪养殖主体的金融避险方案、鼓励合资成立专项业务公司、优化保险条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并加大宣传力度,以及探索生猪期权合约上市的可行性。
    2024,45(3):443-45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45
    摘要:
    探讨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基于2010—2020年30省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机跨区作业面积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且二者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2)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机跨区作业发展每提升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993%,其中本地上升0.175%,临近地区上升0.819%。3)在东部、中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直接效应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各效应均显著。因此,应当鼓励引导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现区域内“农机共享”;因地制宜选择农机跨区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农机跨区作业管理效率,维护农机跨区作业秩序。
    2024,45(3):455-46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5
    摘要: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性考察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探讨村庄集体行动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经过模型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村庄集体行动,即组织领导力和农民参与度,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和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能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而产业链纵向延伸型则影响不显著;在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庄,产业融合的积极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通过完善产业融合扶持政策、探索产业融合促进集体行动达成的转化机制、防范由产业链纵向延伸型融合模式引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
    2024,45(3):466-47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1
    摘要:
    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是我国农业经济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次之;相较于2015年之前,2016—2021年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经济韧性稳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和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
    2024,45(3):477-4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47
    摘要:
    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政府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来驱动城乡融合发展;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空间面板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等地缘或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差异化融合发展等。
    2024,45(3):488-49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7
    摘要:
    生鲜农产品电商直播是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选取生鲜农产品电商直播典型平台抖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在线抓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生鲜农产品电商直播交易数据,对全国各省(区、市)生鲜农产品电商直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并运用泰尔指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此外,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电商直播销售额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全年电商直播销售额中4月份最低,而12月份最高。东部地区电商直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全国不同区域总体差异较低,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最高。目前,电商直播发展呈现空间负相关性,并未出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此外,主播粉丝数、观众点赞数、上播产品数和直播时长对电商直播销售额有显著正向影响,观众停留时间与销售额呈倒“U”型关系。这些发现为推进农产品电商直播提供了实证依据,为各地制定农产品电商直播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4,45(3):500-50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33
    [摘要] (39) [HTML] (101) [PDF 557.12 K] (329)
    摘要:
    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中起到的作用广受学界讨论。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电子商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为3.87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并且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认为幸福的比未参与的高5.54%。农村居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一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电商参与会给青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带来显著的福利效应。电商参与能够通过改善社会信任、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据此,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参与服务创新,加大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2024,45(3):509-51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52
    摘要:
    提振农村消费可以为扩大内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430份农村居民调研数据,结合说服理论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直播电商对农村居民在线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特征不同的农村居民其在线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差异性。结果表明:1)主播专业性通过感知有用性与感知信任对农村居民在线消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商品信息质量既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在线消费行为,也可以通过感知有用性与感知信任间接影响农村居民在线消费行为;直播间互动性对农村居民在线消费行为只存在直接影响。2)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信任。3)性别、受教育水平、年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村居民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在线消费行为。据此,提出了加大对网络直播监督的管理力度以增强农村居民在线消费信任;加大农村地区对直播在线消费的宣传以促进在线消费;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农村居民提高收入以提升在线消费能力等建议。
    2024,45(3):520-53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17
    [摘要] (33) [HTML] (93) [PDF 2.98 M] (266)
    摘要:
    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由微生物介导或由细根与土壤的直接互作而发生,然而前者受到了大量关注,后者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杉阔混交林中6个混交树种(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型各3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网袋试验,研究了细根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及其与细根性状与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两种资源利用策略下,细根与土壤直接接触均能提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获取型树种对土壤磷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更强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而保守型树种对土壤氮的间接效应更强。细根碳氮比是调控其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首要因素。资源利用策略对氮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差异主要取决于对养分摄取的强弱,间接影响则由有机氮矿化主导。低碳氮比的细根提高了磷有效性,该影响通过产生更多的磷酸酶直接产生,或通过降低土壤pH而间接实现。本研究丰富了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并为杉阔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数字乡村与数字农业
    种业发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32(2):184-187, DOI:
    [摘要] (1966) [HTML] (0) [PDF 667.68 K] (17159)
    摘要:
    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概述了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应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应重点提升收购市场、规范批发市场、探索期货市场,以及推进信息化、培育经纪人、建立合作社、增加储备量、出台交易法等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012,33(5):535-538, DOI:
    [摘要] (1888) [HTML] (0) [PDF 677.91 K] (14424)
    摘要:
    本文从林业资源、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保障体系,分析了贵州省林业发展现状;指出了贵州省在森林资源分布、林业总产值和产业结构、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贵州现代林业发展应科学规划全省林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的对策。
    2012,33(5):544-547, DOI:
    [摘要] (1789) [HTML] (0) [PDF 1.19 M] (13150)
    摘要: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依据特色农业的内涵要求和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环境条件与特色,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包括: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农业产业集群引领、特色品牌农业带动、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2010,31(1):1-4, DOI:
    [摘要] (1835) [HTML] (0) [PDF 604.79 K] (12968)
    摘要: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辨证关系。认为玉米加工业发展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改变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但是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具有积极影响。由于玉米加工业自身特点和粮食消费结构的限制,以及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流通体制改革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和加强粮食安全基地建设是保证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4,35(3):308-312, DOI:
    [摘要] (2183) [HTML] (0) [PDF 18.14 M] (11833)
    摘要: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20,41(2):181-1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
    [摘要] (2216) [HTML] (0) [PDF 1.20 M] (9933)
    摘要: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
    2012,33(6):668-672, DOI:
    [摘要] (1689) [HTML] (0) [PDF 1.02 M] (986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进步各系统需要改革的政策方向。提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应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之间,并由农业部门对农业科研实行统一管理;在科研立项中实行面对农户的目标管理制度;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科研机构、高校设立营销公司以推广农业科技;尊重农户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根据农户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产业化合作等对策。
    2014,35(2):134-139, DOI:
    [摘要] (3539) [HTML] (0) [PDF 902.08 K] (9569)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014,35(4):385-3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9
    [摘要] (2511) [HTML] (0) [PDF 6.04 M] (9334)
    摘要: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2014,35(2):183-187, DOI:
    [摘要] (2184) [HTML] (0) [PDF 970.61 K] (9021)
    摘要:
    在介绍了世界葡萄酒主要生产国葡萄酒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葡萄酒产业的区域种植、产量、市场消费、投资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产品质量管理滞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增强产区整体竞争力;构建葡萄酒产业链管理;加强原产地保护,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利用新型营销推广模式,传播葡萄酒文化,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5,36(4):674-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7
    [摘要] (1452) [HTML] (0) [PDF 2.29 M] (8539)
    摘要: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 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 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2020,41(2):312-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30
    [摘要] (1191) [HTML] (0) [PDF 1.91 M] (8371)
    摘要: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2011,32(1):91-96, DOI:
    [摘要] (1740) [HTML] (0) [PDF 1.09 M] (8170)
    摘要: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使农牧业协作发展;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013,34(1):25-29, DOI:
    [摘要] (2818) [HTML] (0) [PDF 768.89 K] (8136)
    摘要: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2010,31(5):608-611, DOI:
    [摘要] (1512) [HTML] (0) [PDF 721.80 K] (8123)
    摘要: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3,34(1):90-94, DOI:
    [摘要] (2241) [HTML] (0) [PDF 842.49 K] (8028)
    摘要: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幅增加所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的现状,认为农业污染的形成与农业产业政策、城乡经济结构、污染治理资金、环境综合管理、农业环境政策、污染治理法律以及农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为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增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能力、加大农民环境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2010,31(5):525-528, DOI:
    [摘要] (2057) [HTML] (0) [PDF 620.82 K] (7876)
    摘要:
    本文从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水稻生产增速放缓;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与增收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指出今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水稻产量总量增加,增速减缓;稻米人均消费量稳定,总量增加;各国自给率提高,贸易量减少。提出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要大力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
    2012,33(1):13-18, DOI:
    [摘要] (2071) [HTML] (0) [PDF 844.25 K] (7477)
    摘要:
    规模化是我国未来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越大越好。各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猪养殖规模效益的有效性。本文分析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生猪中等规模养殖方式盈利能力最强。具体到各生猪主产省,盈利能力最强的养殖方式在省际之间存在差异;当前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疫病防控现状不佳、养殖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不具优势、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最后结合当前全国及省际生猪规模化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2012,33(1):23-26, DOI:
    [摘要] (2022) [HTML] (0) [PDF 675.25 K] (7434)
    摘要:
    随着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口乳清粉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乳清粉的进口现状,本文分析了建立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必要性,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警方法,从预警信息收集、建立预警模型和快速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构建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完善该风险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015,36(2):315-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11
    [摘要] (2109) [HTML] (0) [PDF 1.39 M] (7350)
    摘要:
    随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线控转向技术在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上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研究,为了指导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的研究,缩短开发周期。本文在分析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控制算法与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其联合仿真模型。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液压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利用Simulink分别建立模糊免疫PID、模糊PID、常规PID的控制器模型,通过Visual C++ 6.0实现接口通讯,完成了传动比为1时的转角响应、转角跟随的联合仿真,以及在拖拉机车速15 km/h,方向盘转角180°,传动比为9时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质心侧偏角响应等联合仿真。模糊免疫PID控制可以获得0.272 s的阶跃响应时间、1.182°的跟随误差、3%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超调量、0.85 °/s的质心侧偏角响应稳态值,均优于常规PID与模糊PID。联合仿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模糊免疫PID控制应用于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