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7月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

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Ø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刊

Ø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Ø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来源期刊

Ø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当期目录
  • 待发表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6(2):205-21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2007
    摘要: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不同品类和区域之间的质量差异依然显著,传统监管模式在现代农业复杂环境下逐渐暴露出不足。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环节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技术应用不足、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难题及跨部门协作困难等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尤其是在环境监测、投入品追溯、冷链物流管理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本文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全程监管等角度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5,46(2):215-22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268
    摘要:
    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对寒旱地区的粮食安全、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土地覆盖数据,通过田间和无人机遥感抽样调查,对青藏高原典型农业区河湟谷地进行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比例、流转类型和空间分布等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河湟谷地耕地存在流失现象,以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的侵占为主;2)分别基于无人机样方和随机采样点调查显示的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的主要为湟中区、互助县和循化县,三县基于采样点调查的“非农化”占比分别为18.02%、15.46%和12.28%,流转类型主要是苗圃和撂荒;3)在耕地地块中,两种方式的调查均显示“非粮化”的占比均较高,主要集中在湟中区、大通县和海晏县,三县基于采样点调查的“非粮化”占比分别为44.01%、43.39%和37.38%,种植类型以油菜为主。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青海省耕地资源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2025,46(2):226-23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132
    摘要: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文章基于200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口粮自给压力指数,分析口粮自给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析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为确保粮食生产经济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间口粮食用消费占总消费的72.95%,其中食用消费量减少,而饲料、工业、种子和损耗的消费量增加。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口粮生产主要用于满足食用需求。2)2001—2020年全国自给压力经历先增后减变化,但总体呈减少的态势,年均值为1.01,属于轻度压力区。3)自给压力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主产区自给压力总体较小但部分还存在较大压力,而平衡区和主销区的自给压力大且持续加剧。对此,应动态调整粮食产销区域划分,建立基于“谁自给压力大谁出资”“谁自给贡献大奖励谁”原则的省际和省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并加快构建创新利益补偿机制,科学布局不同粮食产区的粮食产业。
    2025,46(2):237-24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939
    摘要:
    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是粮食生产系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因素与未知风险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粮食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基于2008—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粮食生产韧性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韧性具有正向影响。2)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对粮食生产韧性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且在地理区位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差异化特征。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通过倒逼机制,催生规模效应、机械效应与服务效应,从而提升粮食生产韧性。4)进一步探究发现,随着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影响效果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且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因此,应鼓励农民适度流转土地,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加强农村素质教育投入,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进而提升粮食生产韧性。
    2025,46(2):248-25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713
    摘要:
    在当前生猪种业面临“卡脖子”问题的背景下,探讨生猪良种补贴政策的效果及其影响生猪良种化的机制黑箱,对缓解生猪种业困境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6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生猪良种补贴对生猪种业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验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能够有效缓解生猪种业“卡脖子”问题,且影响效果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趋势。机制分析显示,生猪良种补贴政策通过提高良种技术服务水平和降低良种技术交易成本提升生猪良种化水平,此外,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能够降低疫病风险对良种化水平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良种化程度更低、生猪出栏规模更高、中集约规模的地区,生猪良种补贴政策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应持续推进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多措并举优化生猪种业发展环境、并因地制宜推广良种技术。
    2025,46(2):260-26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966
    摘要: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以11省30县(市、区)102村为案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多维展现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并通过fsQCA法解构农业生产数字化实现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发展基础、过程体现和作用结果基于区划、省份、结构、主体等不同呈现多维特征;以数字基建配套赋能农业生产数字化的政府主导路径、以高精尖技术和设备叠加实现农业生产单一或多环节数字化的科研院所引领路径、以小范围经济适用技术和设备应用的农户自发路径、以操作简便、成本更低的成熟数字技术和设备应用的企业运作路径是4条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实现路径。由此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科创主体作用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建议。
    2025,46(2):270-28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793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是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能力、推动农业稳健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2011—2022年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熵值法测度的粮食供应链韧性,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粮食供应链韧性产生正向影响,且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影响最显著。从生产要素发展的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涉农贷款可得性和促进农地流转,进一步推动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金融监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这一过程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在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方面存在涉农财政支持和农民增收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与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深度融合布局、强化涉农贷款与土地流转的应用与监管、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与金融监管的协同作用以及引导涉农财政支持促进农户增收等对策建议。
    2025,46(2):282-29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814
    摘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机服务外包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数字素养作为农户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农户决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分析了数字素养对农户采纳农机服务外包的影响机制,并深入探讨了其作用路径及包容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素养显著促进了农户采纳农机服务外包,其中数字门槛和数字应用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次,农户数字素养主要通过就业转移效应、信贷约束缓解效应和组织化程度提升效应等多重机制,推动农户采纳农机服务外包;第三,地块规模对数字素养促进农户采纳农机服务外包的影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大规模农户中,数字素养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第四,数字素养显著促进了农户在劳动密集型环节采纳农机服务外包,但在技术密集型环节则未显示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发现,建议政府加快推进“数字应用战略”,构建信息共享和多方共赢的网络数字平台,有效提升农户数字素养与技术能力,进一步促进粮食安全的稳固发展。
    2025,46(2):294-30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876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提升耕地固碳减排能力的重要措施,分析其净碳汇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20年数据,结合ArcGIS 10.7平台的自然断点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净碳汇从2000年的57.76万t增长至2020年的129.30万t,增幅达到123.86%,但增速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且土壤固碳始终是主要构成部分。2)净碳汇的空间分布呈现“关中>陕北>陕南”格局,其中关中地区始终为核心区域,净碳汇的中心呈现“西-南-东北”方向的迁移,尤其是陕北地区的净碳汇增长趋势明显。3)复种指数、农业机械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等因素对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变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且不同类型因子间的驱动力强于同类型因子之间的驱动作用。基于此,建议加强保护性耕作农机具与作业补贴政策,实施针对性技术指导,鼓励科研机构研发适应性农机具,从而进一步提升保护性耕作的固碳减排效益,推动农业为“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2025,46(2):305-31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603
    摘要: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农业种植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其碳足迹的量化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湖南省2006—2020年农业种植活动中的碳排放、碳吸收及碳足迹等指标进行了测算,并基于泰尔指数模型揭示了种植业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采用LMDI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种植业的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波动趋势,碳足迹强度则呈持续下降趋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化肥施用和农田利用过程,分别占总排放量的77.76%和9.51%;碳吸收主要来源于水稻,占比高达80.7%。环洞庭湖片区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足迹均居全省首位,而大湘西片区的碳足迹强度最高。泰尔指数分析表明,碳足迹强度的总体差异由区域间差异向区域内差异转变,长株潭片区的差异贡献度最大,环洞庭湖片区的区域内差异逐年扩大。LMDI模型分解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减缓种植业碳足迹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碳足迹的增长。本研究提出了加强资源化利用、优化生产资料配置及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为湖南省种植业制定精准的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2025,46(2):317-32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5.0099
    摘要: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承担着促进村民增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双重职能,并体现出共有、共建、共治和共享的特性。本文从资源、制度、科技、规模化和服务五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基于2013—2022年30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QCA方法,探讨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组态路径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共同富裕水平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单一因素无法独立推动其提升。高、低水平共同富裕均呈现出7条组态路径,其中提炼出“制度-技术”联动型、“资源禀赋+制度建设+规模化”驱动型、“资源禀赋+制度建设+技术创新”限制型和“公共服务”限制型四条组态路径。时间维度上,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组态表现出增长趋势,而低水平共同富裕组态波动较大;空间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各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长效发展;合理配置经济和社会职能,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
    2025,46(2):328-33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880
    摘要:
    资本下乡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虽备受争议,但其优势不可忽视。了解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偏好,为有效发挥工商资本联农带农效应、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基于安徽阜南和江苏溧阳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AGIL模型和混合Log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对与工商资本的合作持积极态度。在供给主体选择上,农户偏好“能人返乡”>“外来企业”;在合作模式上,农户更倾向于“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农户的选择偏好依次为“务工参与”>“随行就市”>“合同契约”。与预期不符的是,农户对服务类型的偏好差异较小。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重视农民在资本下乡项目合作模式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探索复合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外出能人回乡投资,同时提升村集体组织的参与能力。此外,工商资本应积极融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参与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2025,46(2):339-35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805
    摘要:
    基于西北地区2012—2023年统计数据,采用量化方法,对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固贫)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系统评估,探讨了巩固脱贫攻坚期后西北地区帮扶政策如何优化调整。结果表明:1)2012—2023年间西北地区产业与生态固贫效果得分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演化态势,文化固贫和生活富裕固贫效果得分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的态势,基层治理固贫效果得分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生态固贫、文化固贫、生活富裕固贫效果得分较高。2)2012—2023年间西北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总系统效果得分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哑铃状”分布格局,但空间分布趋向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正逐渐打破这一分布格局转而朝向均衡状态发展。3)西北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总系统效果时空演化主要受五大子系统的协同驱动影响,其中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生活条件改善对总系统的驱动力较差。基于此,研究认为应充分协同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薄弱驱动力,动态调整西北地区帮扶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均衡布局。
    2025,46(2):351-36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445
    摘要:
    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景观设计、重金属污染修复、湖泊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受污染水体修复需求不断增加,尤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生植物修复技术面临更高的应用要求。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了水生植物的分类、净化机理、应用领域以及修复过程中关键参数和注意事项。研究表明,水生植物通过直接吸收同化、根际过滤和植物挥发等方式,以及间接促进微生物代谢来去除污染物。根据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位特性,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领域有所不同:水生态景观修复主要侧重于恢复挺水植物、根生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而水生态系统修复则重点恢复沉水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进而恢复完整的食物网结构并保持水质稳定。此外,本文探讨了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与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结合的前景,并建议进一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提升修复效率。
    2025,46(2):366-37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735
    摘要:
    探究硅藻土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可为稻田施肥管理和碳氮固持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硅藻土和氮肥(CK)、常规化肥(NPK)、单施硅藻土(Si)和常规化肥与硅藻土配施(NPKSi)对0~20 cm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和NPKSi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66%和8.28%,同时显著减少了粉黏粒(<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4.99%和22.50%。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表现出Si < CK < NPK < NPKSi的趋势。与CK处理相比,NPK和NPKSi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增幅分别为10.60%和17.67%、8.84%和14.42%;而Si处理则未显示显著差异。NPKSi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和储量,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NPK和NPKSi处理增加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而Si处理则略有下降。此外,NPK和NPKSi处理下,超大团聚体(>2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0.91%和36.71%、32.81%和38.99%。因此,硅藻土与氮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的比例,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提升了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增加了稻田土壤的碳氮储量。
    2025,46(2):376-3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83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分别在水稻拔节期和灌浆期向土壤中施加4种不同形态的铁(Fe),研究其对水稻镉(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拔节期不施Fe相比,施Fe使土壤有效态Fe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同时土壤中有效态Cd(DTPA-Cd)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培养后期,乙二胺邻二羟基乙酸铁(EDDHA-Fe)和乙二胺四乙酸铁钠(EDTA-Fe)分别使DTPA-Cd含量降低了35.86%和27.38%;EDDHA-Fe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表铁膜(IP)Cd含量和稻米Cd含量,分别降低了13.22%和2.3%;EDTA-Fe也降低了IP 中Cd含量14.16%;而柠檬酸铁和硫酸亚铁则增加了IP的Fe/Cd比值。与灌浆期不施Fe相比,施Fe后DTPA-Cd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培养后期,EDDHA-Fe和EDTA-Fe分别使DTPA-Cd含量降低了13.88%和13.53%;EDDHA-Fe、EDTA-Fe和硫酸亚铁使成熟期IP中 Cd含量分别降低了28.64%、14.83%和41.25%;灌浆期施加4种Fe后,土壤有效态Fe含量缓慢增加。土壤和植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施Fe主要通过影响土壤DTPA-Cd含量、IP对Cd的阻隔作用,以及减少根系Cd的吸收和转运,从而影响稻米Cd的累积;而灌浆期施Fe则主要通过降低IP中的Cd含量,减少植株对Cd的吸收和转运。综上所述,水稻的关键生育期及Fe形态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的迁移、根系吸收及地上部转运有显著影响。在拔节期施加螯合态Fe以及在灌浆期施加硫酸亚铁有助于通过IP阻隔Cd,减少根系Cd的吸收,进而降低稻米Cd含量。
    2025,46(2):388-39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657
    摘要: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退耕后的植被恢复或演替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SOC)积累,但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在西南喀斯特山区选择了6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包括撂荒农田(AG)、草灌(GS)、灌丛(SH)、15年次生林(F15)、25年次生林(F25)和50年次生林(F50),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6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年累计碳通量(土壤呼吸通量)随着演替进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AG、GS、SH、F15、、F25和、F50的土壤呼吸通量分别为(602 ± 59)、(584 ± 11)、(634 ± 57)、(416 ± 49)、(428 ± 41)和(364 ± 31)g/m2·a。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而与土壤湿度、SOC、全氮、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以及交换性钙和镁离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通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退耕后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并有助于预测不同演替阶段碳通量的变化趋势。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数字乡村与数字农业
    种业发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32(2):184-187, DOI:
    [摘要] (2036) [HTML] (0) [PDF 667.68 K] (17725)
    摘要:
    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概述了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应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应重点提升收购市场、规范批发市场、探索期货市场,以及推进信息化、培育经纪人、建立合作社、增加储备量、出台交易法等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012,33(5):535-538, DOI:
    [摘要] (2092) [HTML] (0) [PDF 677.91 K] (15022)
    摘要:
    本文从林业资源、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保障体系,分析了贵州省林业发展现状;指出了贵州省在森林资源分布、林业总产值和产业结构、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贵州现代林业发展应科学规划全省林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的对策。
    2012,33(5):544-547, DOI:
    [摘要] (1885) [HTML] (0) [PDF 1.19 M] (13689)
    摘要: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依据特色农业的内涵要求和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环境条件与特色,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包括: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农业产业集群引领、特色品牌农业带动、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2010,31(1):1-4, DOI:
    [摘要] (1889) [HTML] (0) [PDF 604.79 K] (13528)
    摘要: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辨证关系。认为玉米加工业发展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改变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但是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具有积极影响。由于玉米加工业自身特点和粮食消费结构的限制,以及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流通体制改革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和加强粮食安全基地建设是保证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4,35(3):308-312, DOI:
    [摘要] (2265) [HTML] (0) [PDF 18.14 M] (12441)
    摘要: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20,41(2):181-1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
    [摘要] (2831) [HTML] (0) [PDF 1.20 M] (10907)
    摘要: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
    2014,35(2):134-139, DOI:
    [摘要] (3871) [HTML] (0) [PDF 902.08 K] (10524)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012,33(6):668-672, DOI:
    [摘要] (1763) [HTML] (0) [PDF 1.02 M] (1037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进步各系统需要改革的政策方向。提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应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之间,并由农业部门对农业科研实行统一管理;在科研立项中实行面对农户的目标管理制度;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科研机构、高校设立营销公司以推广农业科技;尊重农户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根据农户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产业化合作等对策。
    2014,35(4):385-3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9
    [摘要] (2748) [HTML] (0) [PDF 6.04 M] (10156)
    摘要: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2014,35(2):183-187, DOI:
    [摘要] (2381) [HTML] (0) [PDF 970.61 K] (9718)
    摘要:
    在介绍了世界葡萄酒主要生产国葡萄酒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葡萄酒产业的区域种植、产量、市场消费、投资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产品质量管理滞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增强产区整体竞争力;构建葡萄酒产业链管理;加强原产地保护,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利用新型营销推广模式,传播葡萄酒文化,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5,36(4):674-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7
    [摘要] (1506) [HTML] (0) [PDF 2.29 M] (9152)
    摘要: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 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 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2013,34(1):25-29, DOI:
    [摘要] (2997) [HTML] (0) [PDF 768.89 K] (9004)
    摘要: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2020,41(2):312-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30
    [摘要] (1279) [HTML] (0) [PDF 1.91 M] (8965)
    摘要: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2013,34(1):90-94, DOI:
    [摘要] (2534) [HTML] (0) [PDF 842.49 K] (891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幅增加所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的现状,认为农业污染的形成与农业产业政策、城乡经济结构、污染治理资金、环境综合管理、农业环境政策、污染治理法律以及农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为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增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能力、加大农民环境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2011,32(1):91-96, DOI:
    [摘要] (1823) [HTML] (0) [PDF 1.09 M] (8673)
    摘要: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使农牧业协作发展;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010,31(5):608-611, DOI:
    [摘要] (1593) [HTML] (0) [PDF 721.80 K] (8639)
    摘要: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0,31(5):525-528, DOI:
    [摘要] (2259) [HTML] (0) [PDF 620.82 K] (8427)
    摘要:
    本文从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水稻生产增速放缓;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与增收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指出今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水稻产量总量增加,增速减缓;稻米人均消费量稳定,总量增加;各国自给率提高,贸易量减少。提出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要大力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
    2012,33(1):13-18, DOI:
    [摘要] (2138) [HTML] (0) [PDF 844.25 K] (8015)
    摘要:
    规模化是我国未来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越大越好。各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猪养殖规模效益的有效性。本文分析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生猪中等规模养殖方式盈利能力最强。具体到各生猪主产省,盈利能力最强的养殖方式在省际之间存在差异;当前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疫病防控现状不佳、养殖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不具优势、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最后结合当前全国及省际生猪规模化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2012,33(1):23-26, DOI:
    [摘要] (2089) [HTML] (0) [PDF 675.25 K] (8007)
    摘要:
    随着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口乳清粉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乳清粉的进口现状,本文分析了建立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必要性,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警方法,从预警信息收集、建立预警模型和快速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构建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完善该风险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015,36(2):315-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11
    [摘要] (2331) [HTML] (0) [PDF 1.39 M] (7912)
    摘要:
    随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线控转向技术在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上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研究,为了指导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的研究,缩短开发周期。本文在分析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控制算法与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其联合仿真模型。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液压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利用Simulink分别建立模糊免疫PID、模糊PID、常规PID的控制器模型,通过Visual C++ 6.0实现接口通讯,完成了传动比为1时的转角响应、转角跟随的联合仿真,以及在拖拉机车速15 km/h,方向盘转角180°,传动比为9时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质心侧偏角响应等联合仿真。模糊免疫PID控制可以获得0.272 s的阶跃响应时间、1.182°的跟随误差、3%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超调量、0.85 °/s的质心侧偏角响应稳态值,均优于常规PID与模糊PID。联合仿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模糊免疫PID控制应用于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