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7月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

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Ø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刊

Ø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Ø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来源期刊

Ø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当期目录
  • 待发表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政策扩散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途径。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扩散规律及其特征,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以1978至2023年间“北大法宝”数据库汇总的3 207项农业科技政策文本为数据源,运用BERTopic模型识别政策扩散主题,从政策演进历程、层级性主题特征、主题热度趋势及政策扩散路径等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扩散特征。研究发现,国家、部委和省级政策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且随着政策层级的降低,政策内容逐步细化。农业科技政策的扩散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政策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扩散活动日益活跃,政策传导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总体上,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呈现以自上而下的层级扩散为主,同时存在同一层级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平行扩散,以及自下而上的吸纳推广等多种扩散模式。本研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国家层级的政策推动与压力传导、激发部委和地方层级政策创新能力、加强各层级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等,旨在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摘要: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在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基于系统观构建完整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创新效能,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路径。立足我国生 物育种技术与产业发展实际,本文采用理论演绎与比较研究方法,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从种业迈向智能育种5.0时代的技术演进特征出发,借鉴国际种业强国经验,创新性界定了“生物育种创新体系”的内涵,深入解析了“政产学研服”五大创新主体的功能分工与动态耦合机制,揭示了体系内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创新效能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进一步依托“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理论框架,系统阐明了四链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协同演进如何驱动生物育种创新效能提升,并以“南繁硅谷”为典型案例,详实展现了“四链融合”实践路径及其成效。最后,提出构建制度化、规则化、体系化、常态化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突破与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摘要: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不断取得突破,推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然而,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长期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仍较突出,亟需构建高效的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切入点,梳理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路径,发现试验区通过推动科技人才下沉、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转化体系,初步形成了科技支撑城乡融合的有效模式。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创新主体动能不足、城乡要素流动受阻、成果转化链条不畅等深层问题。为破解上述瓶颈,本文结合试验区经验,提出三条优化路径:1)以需求导向重构科研生态,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活力;2)通过制度赋能与激励相容,构建乡村人才长效留存机制;3)完善科技成果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转化推广堵点。本研究旨在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提供制度参考与实践支撑,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摘要:
    数字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已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因此探讨数字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及其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的机理分析,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2022年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率,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主要通过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和促进生产性服务采纳,进一步提升农户生产效率;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对中低生产效率群体、非粮食主产区以及高教育水平农户的生产效率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应加快数字技术向农户的推广,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和组织机制,进一步缩小群体间和区域间的数字技术差距。本文的结论对于精准设计数字农业政策、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和有效促进农户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确保粮食主产区稳定生产和供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基于2013-2023年期间来自455个粮食主产区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发展显著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乡村政策在北方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效果更加显著;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通过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多种途径,驱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4)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在农业经营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服务支持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效果更为明显,且在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政策效应更易显现。本研究揭示了数字乡村发展驱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为乡村振兴与农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摘要:
    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深度融合,是提升农业服务供给效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且促进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关键驱动因素;2)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中介路径;3)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受到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非农就业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门槛效应约束。基于此,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赋能潜力。
    摘要:
    数字技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抓手与引擎。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数字技术应用对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其次,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县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应用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乡村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改善乡村生态环境;2)在中介效应方面,乡村经济增长在数字技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重要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技术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的改善效果尚未充分显现;在不同领域中,数字技术在经济、治理和生活领域的应用对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较好,但在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环境效应最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建议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
    摘要: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数智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深入实施农业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6—2023年210家农产品加工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智化转型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智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边界的拓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智化转型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与中小型或非国有企业相比,数智化转型对大型或国有企业的创新边界影响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智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企业创新边界的不断扩展。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数智化转型与创新边界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深化在促进农户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三变’改革-要素配置-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5—2021年中国22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SCM)量化评估“三变”改革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与效应,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三变”改革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三变”改革通过优化农户土地要素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配置,并通过优化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要素配置,进而提高农户收入;3)“三变”改革通过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促进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规范改革实践过程,细化关键节点的考核,完善效果评估机制,确保“三变”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积极推进土地、资金、劳动力服务平台建设,并持续优化改革的宏观环境,创建有利于“三变”改革落地实施的保障机制。
    摘要:
    提升水稻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破解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难题、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构建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分析了2004—2022年中国水稻生产的要素偏向性特征及其对水稻TFP增长率的驱动机制,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水稻TFP增长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水稻生产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劳动偏向和土地节约的特征;2)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是水稻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深化水平的协同效应促进了水稻TFP增长,而要素效率水平不匹配导致了TFP增长率损失;3)从动态演进来看,我国水稻TFP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呈收敛趋势,但部分地区仍表现出两极化或多极化特征。据此,建议优化技术进步方向,强化资本密集型技术研发;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提升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助力水稻生产高质量发展。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本文以农业农村发展突出,城乡关系变迁剧烈的河南省为例,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机理分别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水平的多维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02、2012和2021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时空耦合特征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并分类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水平均显著提升,增长率分别为114.12%、144.06%,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同类型县域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河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程度显著改善,由2002年失调(0.505)逐步转变为2021年协调(0.734),耦合协调类型县域呈现出“趋同”集聚特征;3)耦合协调障碍度从均衡阶段转向农业现代化主导阶段,农业产业效益维度成为关键障碍,同时不同耦合类型障碍度差异化特征突出;4)发展建议方面,勉强协调阶段的县域需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多元化发展;中度协调阶段的县域需要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良好协调阶段的县域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城乡治理体系。
    摘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合作社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改善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问题。政府补贴政策作为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在规模扩张中的中介效应,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黑龙江、安徽两省229家农民合作社的调研数据,从规范水平、经营水平、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通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政府补贴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规模扩张在政府补贴影响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农民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对提升服务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规范水平,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的提升相对较弱。此外,规模扩张在政府补贴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表明政府补贴通过促进规模扩张,间接推动了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还发现,不同特征的农民合作社受政府补贴影响的差异性,初创期合作社受政府补贴影响最大,成熟期合作社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补贴效应。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提升补贴政策精准性、完善规模扩张配套支持、制定差异化补贴方案及加强政府补贴使用监管等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政府补贴政策,为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
    治理化肥面源污染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廓清土地流转与化肥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可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参考借鉴。基于2005—2022年全国30省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土地流转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空间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土地流转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空间衰减特征;3)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示范学习效应、地区竞争效应实现。基于上述结论,应构建区域性绿色示范点,优化政策激励机制,深化跨区域协作网络。
    摘要:
    全面了解生态系统服务(ES)的复杂相互作用及社会生态驱动因素,有助于促进生态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尺度的ES相互作用,忽视了多尺度下权衡与协同的特征。时空和跨尺度分析有助于揭示ES的空间分异规律,是提升大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关键。本研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间的5种关键ES,采用1km栅格和子流域尺度,分析了ES的权衡关系及其尺度特征,并运用SOM算法提取ES簇信息,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供给与其他ES在栅格和子流域尺度上均呈现显著的权衡关系。相比栅格尺度,子流域尺度上水源涵养与粮食供给间的权衡减弱,其他ES之间的权衡效应增强。2)在两个尺度上均识别出5个ES簇,子流域尺度的空间分布更为均匀,簇内聚集度更高。3)地形和气候是主要影响因素,且在子流域尺度上的影响较栅格尺度更为显著。本研究从栅格和子流域角度探讨了ES的相互作用特征和驱动机制,为洞庭湖流域生态管理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持。
    摘要: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生活与生产功能复合愈发显著,探讨二者复合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生活-生产功能复合逻辑与内涵,进而以江苏省县域为单元,采用POI数据测度农村居民点生活与生产功能,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复合水平,揭示其演变特征,并结合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23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生活、生产功能在强度与多样性方面持续提升;生产功能强度整体高于生活功能,多样性则相反;二者的综合功能值在空间上均呈现南高北低特征。2)研究期内,江苏省农村居民点功能复合度从0.21提升至0.36;高值区集中于“苏锡常”及周边县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环洪泽湖、高邮湖地区及黄淮平原农区。3)人类多元需求与居民点空间有限的矛盾是驱动江苏省县域农村居民点功能复合的核心动力。基于此,建议立足区域差异推动江苏省乡村协调发展,通过建立城乡协同机制、激发村民主体活力等方式推进农村居民点功能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摘要:
    过量施用氮肥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导致N2O排放和NH3挥发,造成环境污染。生物炭和炭基肥作为减排材料在土壤改良和减排方面具有潜力。本研究探讨不同秸秆炭化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对红壤设施菜地N2O排放和NH3挥发的影响。以湖南长沙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ON)、减氮20%+炭基肥(BF)、减氮20%+生物炭(BC)四个处理,采用气相色谱法监测N2O排放,密闭室法采集NH3,测定土壤氮含量和作物产量。结果显示,BF和BC处理N2O排放量分别显著减少27.80%和12.27%,BF比BC减少17.70%;BF的N2O排放因子较CON处理降低33.56%,比BC低33.10%。BF和BC的NH3挥发分别减少20.47%和14.26%,且BF的NH3挥发排放因子降低25.40%,比BC减少16.81%。BF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50.91%。BF和BC处理的土壤NH4+-N分别降低18.03%和11.40%,无显著差异的NO3--N含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土壤NH4+-N、NO3--N和温度是N2O排放和NH3挥发的重要因素。各处理间鲜重产量无显著差异。BF处理使单位产量的N2O排放减少28.12%。综上,减氮配施生物炭和炭基肥有效减少设施菜地N2O排放和NH3挥发,炭基肥的减排效果优于生物炭。
    摘要:
    本研究采用常规水分管理(CK)、干湿交替(IF)和长期淹水(CF)与硅肥(CK+Si、IF+Si和CF+Si)配施的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处理对水稻镉(Cd)积累及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F+Si处理使水稻根系、茎叶和糙米中的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1.6%、82.6%和60.5%(P < 0.05)。在相同的水分管理下,施用硅肥使水稻根系、茎秆和糙米中的Cd含量分别降低43.1%、38.7%和15.1%。与常规水分管理相比,干湿交替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效硅和有效态Cd的含量,而长期淹水处理则降低了这些含量;施用硅肥可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并降低土壤有效态Cd、孔隙水Cd及可交换态Cd(Exc-Cd)含量。在相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施用硅肥后,各处理的Exc-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Carb-Cd)含量均下降,而残渣态Cd(Res-Cd)含量上升。水分管理下,水稻根系、茎叶和糙米中的Cd含量与土壤孔隙水Cd及Exc-Cd含量呈显著相关;硅肥与水分耦合处理使水稻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孔隙水Cd和Exc-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硅肥和水分耦合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的有效态Cd、孔隙水Cd和Exc-Cd含量,从而影响了水稻对Cd的吸收。综上所述,淹水管理结合施用硅肥是一种有效的农艺管理措施,适用于Cd污染农田的改良。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数字乡村与数字农业
    种业发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32(2):184-187, DOI:
    [摘要] (2087) [HTML] (0) [PDF 667.68 K] (17885)
    摘要:
    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概述了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应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应重点提升收购市场、规范批发市场、探索期货市场,以及推进信息化、培育经纪人、建立合作社、增加储备量、出台交易法等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012,33(5):535-538, DOI:
    [摘要] (2171) [HTML] (0) [PDF 677.91 K] (15199)
    摘要:
    本文从林业资源、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保障体系,分析了贵州省林业发展现状;指出了贵州省在森林资源分布、林业总产值和产业结构、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贵州现代林业发展应科学规划全省林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的对策。
    2012,33(5):544-547, DOI: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19 M] (13872)
    摘要: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依据特色农业的内涵要求和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环境条件与特色,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包括: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农业产业集群引领、特色品牌农业带动、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2010,31(1):1-4, DOI:
    [摘要] (1949) [HTML] (0) [PDF 604.79 K] (13697)
    摘要: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辨证关系。认为玉米加工业发展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改变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但是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具有积极影响。由于玉米加工业自身特点和粮食消费结构的限制,以及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流通体制改革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和加强粮食安全基地建设是保证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4,35(3):308-312, DOI:
    [摘要] (2325) [HTML] (0) [PDF 18.14 M] (12631)
    摘要: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20,41(2):181-1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
    [摘要] (3010) [HTML] (0) [PDF 1.20 M] (11265)
    摘要: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
    2014,35(2):134-139, DOI:
    [摘要] (4007) [HTML] (0) [PDF 902.08 K] (11073)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012,33(6):668-672, DOI:
    [摘要] (1813) [HTML] (0) [PDF 1.02 M] (10530)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进步各系统需要改革的政策方向。提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应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之间,并由农业部门对农业科研实行统一管理;在科研立项中实行面对农户的目标管理制度;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科研机构、高校设立营销公司以推广农业科技;尊重农户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根据农户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产业化合作等对策。
    2014,35(4):385-3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9
    [摘要] (2855) [HTML] (0) [PDF 6.04 M] (10479)
    摘要: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2014,35(2):183-187, DOI:
    [摘要] (2543) [HTML] (0) [PDF 970.61 K] (10147)
    摘要:
    在介绍了世界葡萄酒主要生产国葡萄酒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葡萄酒产业的区域种植、产量、市场消费、投资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产品质量管理滞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增强产区整体竞争力;构建葡萄酒产业链管理;加强原产地保护,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利用新型营销推广模式,传播葡萄酒文化,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3,34(1):25-29, DOI:
    [摘要] (3065) [HTML] (0) [PDF 768.89 K] (9394)
    摘要: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2015,36(4):674-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7
    [摘要] (1572) [HTML] (0) [PDF 2.29 M] (9316)
    摘要: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 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 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2013,34(1):90-94, DOI:
    [摘要] (2627) [HTML] (0) [PDF 842.49 K] (9266)
    摘要: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幅增加所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的现状,认为农业污染的形成与农业产业政策、城乡经济结构、污染治理资金、环境综合管理、农业环境政策、污染治理法律以及农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为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增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能力、加大农民环境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2020,41(2):312-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30
    [摘要] (1333) [HTML] (0) [PDF 1.91 M] (9185)
    摘要: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2011,32(1):91-96, DOI:
    [摘要] (1879) [HTML] (0) [PDF 1.09 M] (8824)
    摘要: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使农牧业协作发展;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010,31(5):608-611, DOI:
    [摘要] (1642) [HTML] (0) [PDF 721.80 K] (8784)
    摘要: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0,31(5):525-528, DOI:
    [摘要] (2330) [HTML] (0) [PDF 620.82 K] (8576)
    摘要:
    本文从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水稻生产增速放缓;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与增收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指出今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水稻产量总量增加,增速减缓;稻米人均消费量稳定,总量增加;各国自给率提高,贸易量减少。提出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要大力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
    2012,33(1):13-18, DOI:
    [摘要] (2194) [HTML] (0) [PDF 844.25 K] (8170)
    摘要:
    规模化是我国未来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越大越好。各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猪养殖规模效益的有效性。本文分析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生猪中等规模养殖方式盈利能力最强。具体到各生猪主产省,盈利能力最强的养殖方式在省际之间存在差异;当前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疫病防控现状不佳、养殖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不具优势、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最后结合当前全国及省际生猪规模化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2012,33(1):23-26, DOI:
    [摘要] (2146) [HTML] (0) [PDF 675.25 K] (8158)
    摘要:
    随着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口乳清粉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乳清粉的进口现状,本文分析了建立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必要性,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警方法,从预警信息收集、建立预警模型和快速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构建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完善该风险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015,36(2):315-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11
    [摘要] (2403) [HTML] (0) [PDF 1.39 M] (8066)
    摘要:
    随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线控转向技术在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上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研究,为了指导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的研究,缩短开发周期。本文在分析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控制算法与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其联合仿真模型。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液压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利用Simulink分别建立模糊免疫PID、模糊PID、常规PID的控制器模型,通过Visual C++ 6.0实现接口通讯,完成了传动比为1时的转角响应、转角跟随的联合仿真,以及在拖拉机车速15 km/h,方向盘转角180°,传动比为9时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质心侧偏角响应等联合仿真。模糊免疫PID控制可以获得0.272 s的阶跃响应时间、1.182°的跟随误差、3%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超调量、0.85 °/s的质心侧偏角响应稳态值,均优于常规PID与模糊PID。联合仿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模糊免疫PID控制应用于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