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与数字农业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
    金建东 徐旭初
    2022, 43(1):1-1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1.0101
    [摘要](437) [HTML](0) [PDF 569.50 K](2670)
    摘要:
    数字农业是我国数字中国战略、数字乡村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确选择。基于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案例阐释数字农业特有的实践逻辑,分析国情农情带来的现实挑战,探讨我国数字农业的推进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包括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技术逻辑源于数字农业的技术特性,表现为由信息感知、算法赋能和精准执行三个方面各自具有且相互衔接构成的内在机制和技术体系;应用逻辑指数字技术在农业的生产、物流、营销、金融等环节和领域的各个场景的融合机制。然而,在我国的国情农情下更好更快实现数字农业发展,必须直面土地分散经营、小农排斥、效应陷阱、应用开发滞后和数据烟囱等带来的现实挑战。因此,应从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参与数字农业能力、注重数字农业建设成本的控制、加快数字农业软件应用的开发推广、加强数字农业建设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着力,进而加快我国数字农业的建设发展。
    2  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
    曹冰雪 李瑾 冯献 何昉
    2021, 42(5):785-79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1.0091
    [摘要](2557) [HTML](0) [PDF 804.47 K](4695)
    摘要:
    智慧农业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关于智慧农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精准把脉。本文基于对智慧农业概念、特征科学界定,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2019年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智慧农业发展具有信息感知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装备控制智能化、要素投入精准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特征。聚焦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等领域,我国农业新基建取得初步成效,在农情自动化监测、水肥一体化、精准饲喂、农产品采后自动化处理等得到较好应用,但也面临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数据资源共享不足、人才与资金缺乏等问题。据此,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提出强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机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加速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启示与借鉴。
    3  耦合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发展的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陈雪 毛世平 马红坤
    2021, 42(4):610-61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1.0055
    [摘要](607) [HTML](0) [PDF 643.61 K](2249)
    摘要:
    为了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的耦合,进而为我国小农户衔接智慧农业提供桥梁。本文选取美国为典型案例,分析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和措施。采用比较研究法,归纳中美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耦合发展的异同。研究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发展具有服务耦合、产业耦合和利益耦合三种模式,美国为推进其耦合发展而采取的立法保障、信息化建设、农业大数据利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中美两国在智慧农业的高门槛、农业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之间的关系尚处于并行分离的状态,存在耦合层次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智慧农业耦合发展,提出健全相关配套支持机制、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技术研发、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和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等对策建议。
    4  智能养殖:生猪行为研究及其应用
    冯泽猛 张云华 贺玉敏 王荃 周脚根 叶仑 李铁军 印遇龙
    2021, 42(1):1-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1.0022
    [摘要](1047) [HTML](0) [PDF 4.65 M](2203)
    摘要:
    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些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引入推动了生猪智能养殖的发展。智能养殖已成为了生猪养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基础是生猪养殖产业链中信息数据的规模化动态收集。生猪养殖过程是联系产业链各个链条的中枢环节,对其智能控制是生猪养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最具丰富信息的载体,生猪行为的动态监测数据,可作为生猪运动功能、健康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重要评估依据。本文全面梳理了生猪行为的细化分类;分析了遗传、营养状态和日粮组成、养殖环境、养殖管理、健康状况等因素对生猪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基于射频识别(RFID)和加速度等传感器、机器视觉、声音等生猪行为监测方式;提出了生猪行为监测技术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生猪行为的监测将为生猪智能养殖提供又一有力数据抓手,可借此实时监控养殖过程中的生猪健康和福利状态,助推生猪养殖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发展。
    5  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崔凯 冯献
    2020, 41(6):899-90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79
    [摘要](2563) [HTML](0) [PDF 1.41 M](5397)
    摘要:
    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增长,各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日趋深入。中国数字乡村战略体现时代前沿和现实关切,其中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是数字经济理念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结合,需要正确理解并进行科学评价。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政策与实践,在明确数字乡村建设基本架构基础上,遵循投入产出的总体框架,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数字经济构成,对乡村数字经济的主要指标进行设计。研究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涵盖数字环境、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治理等方面,是自我循环、自我感知和自我完善的持续运行系统。乡村数字经济对应于数字乡村的经济属性,其内涵可以从产生条件、表现形式、发展阶段和规律演变等方面来理解。基于乡村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应包括数字环境、数字投入、数字效益和数字服务等4项一级指标及对应的16项二级指标。对此本文建议,各地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应重点关注规划引导、数字环境、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
    6  数字合作社:产销融合的农业智能系统
    康孟珍 王秀娟 王浩宇 华净 董永亮 徐振强 李冬 王飞跃
    2020, 41(4):687-69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42
    [摘要](1046) [HTML](0) [PDF 2.73 M](4210)
    摘要:
    产销信息不对称,缺乏资金、知识和经验是小规模农户发展的障碍。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受气候、市场和农户水平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何贯通产销信息,并基于需求精细核算成本和组织生产,是合作社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借鉴工业领域数字双胞胎的思想,基于平行智能系统的描述、预测和引导,提出合作社数字四胞胎(数字合作社)的构想,服务合作社规划、准备、生产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同时对数字合作社的整体方案、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数字合作社的用户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数字合作社系统框架包括数据感知、决策支持和决策实施,其核心智能技术包括作物建模、动态规划、区块链技术、机器学习等。以有机水稻种植为例,简述了合作社成本分析、种植规划、远程种植可视化等过程,模拟水稻定制种植的场景,以此说明数字合作社的部分功能。数字合作社的概念可为面向合作社的信息系统开发提供方向。鉴于目前以小农经济为主、合作社为主要经营主体的现状,数字合作社系统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经营能力,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农业物理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
    7  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例
    吴娜琳 张娣 李二玲 李小建
    2018, 39(5):845-854. DOI: 10.13872/j.1000-0275.2018.0067
    [摘要](1132) [HTML](0) [PDF 1.51 M](2256)
    摘要:
    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将直接影响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广与普及。基于我国西部边陲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就不同认知水平的涉农人员对县域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越了解、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对当地农业发展现状越满意、地理效应认知度越高,则支持意愿越强;涉农人员的文化水平越高、工作类型与农业科技关联度越高者,对智慧农业的建设越支持,但年龄越大的涉农人员越不支持智慧农业的建设;而行为主体的创新意识与其支持意愿关联度不强,说明我国对新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宣传不到位,造成涉农人员的创新意愿与前沿创新技术没有严格相符,农户的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需求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强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宣传、提高涉农人员的知识水平已迫在眉睫。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