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冯 献 崔 凯
    2013, 34(3):269-273.
    [摘要](3234) [HTML](0) [PDF 1.22 M](4388)
    摘要:
    本文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四化”的内涵与历史关联,并分析了四化同步在中国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认为“四化”同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四化”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出今后必须协调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破解城乡要素不公平交换因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状及其与城市化的相互影响
    刘维奇
    2014, 35(2):134-139.
    [摘要](2981) [HTML](0) [PDF 902.08 K](7051)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3  我国东部地区都市现代农业多元功能比较分析——以沪宁杭为例
    王航
    2013, 34(1):25-29.
    [摘要](2636) [HTML](0) [PDF 768.89 K](5675)
    摘要: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4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年度审稿专家名单
    童成立
    2019, 40(1):179-179.
    [摘要](2636) [HTML](0) [PDF 916.26 K](2344)
    摘要:
    5  助推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分析——以金融机构践行赤道原则为基础
    张 燕 施圣杰
    2013, 34(6):688-693.
    [摘要](2528) [HTML](0) [PDF 1.26 M](5045)
    摘要:
    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以赤道原则为基础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践行赤道原则、助推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仍存在多方面缺失,从根本上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国际化发展。结合多元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剖析赤道原则的起承转合,阐明助推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必须以赤道原则为蓝本。基于赤道原则在金融机构与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互利共赢作用,探析金融机构助推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从金融机构的因应性变革入手,探讨低碳农业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构建。
    6  中国扶贫瞄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广东省连南县为例
    于敏 张晓颖 Salehuddin Ahmed
    2012, 33(2):199-202.
    [摘要](2427) [HTML](0) [PDF 686.84 K](2587)
    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连南县为例,介绍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的扶贫瞄准机制,即根据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特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贫困户对应的帮扶责任人和考评标准。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广东省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户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提高了农民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活跃了农村经济。"双到"扶贫项目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案例,为实现低保和扶贫的衔接、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动态贫困瞄准、扶贫任务的"官员问责制"提供了借鉴。
    7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度审稿专家名单
    童成立
    2018, 39(1):178-178.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
    [摘要](2395) [HTML](0) [PDF 964.83 K](2935)
    摘要:
    8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马林静 王雅鹏 田 云
    2014, 35(4):385-3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9
    [摘要](2321) [HTML](0) [PDF 6.04 M](7090)
    摘要: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9  灾害风险视域下避灾移民的迁移机理与现状及对策
    何得桂 鄢 闻
    2014, 35(3):299-303.
    [摘要](2296) [HTML](0) [PDF 3.64 M](3023)
    摘要:
    灾害胁迫下的人类生产生活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风险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形成机制、主导因素的分析,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避灾移民工程的决策、实施的影响情况,探讨了灾害风险下的避灾移民搬迁机理、现状与对策;总结现阶段包括避灾移民在内的灾害型移民的总体特征,并发现其已有和潜在的问题;最后从系统性调控的角度,探讨了灾害风险视野下避灾移民的理念、方法和路径。
    10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郭淑敏 马帅 陈印军
    2006, 27(1):1-6.
    [摘要](2177) [HTML](0) [PDF 268.33 K](2436)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各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1980-2003年间变化态势及粮食生产的相关因素相关性等方面研究,揭示了各区域20多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发展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解决对策。
    11  美国农产品贸易双反调查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万君 李艳军
    2015, 36(1):1-6.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108
    [摘要](2143) [HTML](0) [PDF 837.43 K](2688)
    摘要:
    出于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考虑,美国政府倾向于采用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的办法限制其他国家的农产品流入其国内市场。这种双反调查具体包括采用临时措施、启动双反调查程序、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以及争取承诺等手段。并具有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法律法规健全、调查力度大、涉案产品范围广以及反补贴与反倾销相伴随等特点。美国的双反调查在保护其国内经营主体利益、稳定物价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导致了贸易摩擦,损害了贸易伙伴的利益。作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的贸易主体以及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为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切实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中国应重视反补贴反倾销的作用,培养新时期懂规则的人才;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双反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应诉机制;适时启动并积极应对双反调查,切实规范和深入贯彻调查程序。
    12  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薛龙飞 张雯丽 杨晨
    2019, 40(5):755-763. DOI: 10.13872/j.1000-0275.2019.0077
    [摘要](2131) [HTML](0) [PDF 1.46 M](3587)
    摘要:
    本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生产规模指数,从省域和区域视角分析了2000—2016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特征,并通过28个省级行政区划面板数据对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下降。但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总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向日葵、芝麻、胡麻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省域分布上,内蒙古、新疆是我国特色油料作物产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两者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华北主产区进一步集中,西北产区缓慢扩大,传统东北产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区域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日照、城镇化率、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气温、政策变化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特色油料作物的区域变动。基于此,建议从利用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配置资源、开拓精深加工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业技术的增产作用、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特色油料作物的产业发展工作。
    13  欧盟木材法案对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
    印中华 李剑泉 田禾 周馥华 李智勇
    2011, 32(5):537-541.
    [摘要](2127) [HTML](0) [PDF 884.81 K](3086)
    摘要:
    欧盟"木材法案"的确立,对国际林产品贸易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必将对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林产品出口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简述了欧盟木材法案的发展历程,认为木材法案是国际社会打击非法采伐的必然结果。剖析了木材法案的内容,并比较了"雷斯法案"与"木材法案"的异同。探讨了木材法案对国际林产品贸易特别是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短期内,木材法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准入障碍、影响国际林产品出口贸易,但长期看,木材法案可促进世界森林资源保护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合法木材的国际竞争力,并优化木材产品国际贸易条件。提出了构建与欧盟之间的自愿伙伴关系、实现国内外森林认证标准的互认、建立行业协调机制和加强木材供应链管理等中国应对欧盟木材法案的战略措施。
    14  中国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王 琛 吴敬学 钟 鑫
    2014, 35(5):513-518.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6
    [摘要](2093) [HTML](0) [PDF 1.12 M](4337)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生产发展,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突破性的“十连增”,但由于受到了资源禀赋限制和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未来中国粮食产业增产潜力并不容乐观。选取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作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打破约束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唯一手段是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来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生物化学型技术和机械型技术的干扰型影响,在目前资源禀赋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未来依然能够实现粮食可持续的增产可行路径是增加两类技术的要素投入,其中生物化学型技术投入在粮食生产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应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以及近几年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为中国粮食产业带来革新。
    15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情况分析及发展建议
    黄魁建 陈红彬 袁广义 郝文革 刘玉国 杜相革
    2015, 36(1):13-18.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74
    [摘要](2082) [HTML](0) [PDF 1.03 M](3027)
    摘要: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认证对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CHINAGAP认证8年来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采用统计图表分析法,分析其规模、结构、区域分布和主体构成等特征,探讨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CHINAGAP认证发展迅速、总量增长快,年证书总量由40张增加到652张,呈现分布区域主次分明、产品结构明晰稳定、认证主体格局多元化等特征。然而,CHINAGAP认证发展中还存在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认证主体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结合数据统计和国际良好农业规范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快扩大总量规模、分类指导区域发展、优化认证主体结构、培育产品品牌和市场等政策建议,为更好的推动CHINAGAP认证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6  基于区位商法的江西省现代农业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研究
    黄新建 万 科
    2014, 35(3):286-289.
    [摘要](2067) [HTML](0) [PDF 3.01 M](4181)
    摘要:
    本文将区位商法运用于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中,实证分析了江西在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区域比较优势,表明江西的农业(广义)在中部地区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农业(狭义)的林业、牧业和渔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在农业(广义)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赣中南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赣北地区则相对处于劣势。农业(狭义)的林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有城市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种植业、牧业则均无优势。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未来江西应通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17  甘肃省棉花生产的自然特点和区域划分及发展思路
    石建国 庄生仁 詹有俊
    2014, 35(5):536-5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69
    [摘要](2065) [HTML](0) [PDF 1.24 M](3338)
    摘要:
    通过分析甘肃省棉花生产发展、布局演变和植棉区自然、气候特点等,按照“区域划分同一性”原则,以≥10℃活动积温、7月平均气温、无霜期为主要依据,在全国棉花生产一级区划的框架下,将甘肃省棉花生产划分为黄河流域棉区黄土高原亚区、黄河流域棉区特早熟亚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河西走廊亚区3个二级区;中部沿黄灌区特早熟次亚区、陇东特早熟次亚区、河西走廊早熟棉次亚区和河西走廊特早熟次亚区4个3级区。通过分区评述各级区的气候、生产等特点,指出了在该区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不利条件和自然灾害,提出了棉花产业发展的思路: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种植区域与结构;坚持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益;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突出经济效益;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培训;增加和整合支农投入。
    18  “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冯 献 李宁辉 郭静利
    2014, 35(1):11-14.
    [摘要](2046) [HTML](0) [PDF 3.32 M](4348)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四化同步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基于在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按照统筹一体化发展思路,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用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以及用现代信息化的理念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四个重点方向。并结合四化同步理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19  基于ESDA-GIS的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时空演变
    白彩全 张 蓉 宋伟轩 姚旭悦
    2014, 35(3):308-312.
    [摘要](2019) [HTML](0) [PDF 18.14 M](9573)
    摘要: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  我国产粮大省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途径研究
    赵予新
    2013, 34(6):650-653.
    [摘要](2004) [HTML](0) [PDF 599.84 K](3583)
    摘要:
    产粮大省在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物流、销售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省的粮食产业各环节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迫切需要对整个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进行综合协调与管理。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基本途径有:一是行业中的“领袖”企业通过实施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重组产业链,二是产前、产中、产后储运和加工、分销的各经济主体纵向合作贯通全产业链,三是通过名牌产品带动将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四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滚动覆盖全产业链,五是组建粮食产业战略联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