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京冀产业扶贫协作的过程与机理:基于协同演化视角

      2024, 45(6):907-91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190

      摘要 (65) HTML (72) PDF 1.27 M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我国在贫困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京冀地区扶贫协作的过程与机理,有助于深化扶贫协作理论,为创新扶贫协作转型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协同演化视角,结合京冀产业扶贫协作的典型案例,分析了产业扶贫过程中京冀产业协作主体间的协同演化过程和互动机理。研究表明:1)京冀产业扶贫协作大致经历了产业合作萌芽期、产业帮扶深化期和产业协作新时期三个阶段;2)其演化过程包含资源识别与对接、资源整合与应用两个阶段,是京冀政府与企业在协作资源识别、整合与配置以及外部适应能力等方面动态能力提升的过程,推动协作向协同演化方向发展;3)京冀协同演化的机理表现为优势资源互补为协同演化的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提升为协同演化的能力基础,政企双向互动提供外部保障。京冀两地政府与企业主体通过不断协调、反馈与适应性调整,在响应企业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精准决策,优化协作资源配置,使产业扶贫协作的协同效应逐渐增强。

    •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互馈协变及促进机制研究

      2024, 45(6):917-92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414

      摘要 (29) HTML (84) PDF 1.94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互馈关系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本研究选取3个地区作为样本,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探究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演变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均朝向良好态势发展。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互促效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长期促进机制为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冲击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正向的持续影响,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从而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3)未来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靠自身路径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基于此,从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空间生产与统筹规划空间生产布局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人力资本视角下生产集聚对农业产业韧性的影响

      2024, 45(6):929-93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182

      摘要 (45) HTML (51) PDF 1.18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正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探究生产集聚对农业产业韧性的影响,对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及西藏)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农业产业韧性水平,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农业产业韧性的作用关系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业生产集聚显著促进农业产业韧性;2)农业生产集聚通过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的深化来提升农业产业韧性;3)随着农业产业韧性的提高,农业生产集聚对其正向作用会减弱。因此,应充分发挥集聚区的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优势,加大科研投入与人才引进力度,深化农村人力资本,同时坚持集聚适度发展,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 增强农业韧性的机制研究:农地确权—农业保险—人力资本的框架

      2024, 45(6):938-95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520

      摘要 (49) HTML (91) PDF 2.77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增强农业韧性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跟踪调研数据,构建了“农业保险-农地确权-人力资本-农业韧性”的理论框架,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风险及农业韧性水平,并探究农业保险、农地确权和人力资本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风险呈现空间不均衡态势,苏南地区的农业风险最高,而且整体农业韧性偏低,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保险、农地确权和人力资本显著增强了农业韧性,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3)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力资本在农业保险对农业韧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尤其在农地确权情况下,人力资本对农业保险增强农业韧性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确权政策与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与支持,以增强农业韧性,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 中国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时空关系研究

      2024, 45(6):952-96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072

      摘要 (34) HTML (74) PDF 2.72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协调共进,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互动耦合机理的分析,本文运用熵权法、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西藏)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和耦合协调性,并分析数据要素发展对乡村振兴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展示出“东部 > 中部 > 西部”的梯度发展规律。2)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来看,两者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3)数据要素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其空间演变特征为“东部高协调跃升、中西部失调脱离”,三大地带区域间的差异是导致耦合协调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因素。4)单一的数据要素发展因子对乡村振兴空间分异的影响力较弱,但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出强烈的放大叠加效应,尤其是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为推进数据要素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农业数字化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4, 45(6):966-97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852

      摘要 (52) HTML (89) PDF 1.22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数字化发展为粮食安全保障注入新动能。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勘察农业数字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农业数字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且特别有助于粮食安全保障高水平地区的能力提升;2)农业数字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具有依赖农业产业规模的门槛效应;3)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数字化影响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中介渠道;4)环境规制负向调节农业数字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影响;5)在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信息化高水平地区,农业数字化的赋能效果更明显。由此,应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潜力,以实现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全面增强和持续提升。

    • 绿色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2024, 45(6):978-9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084

      摘要 (35) HTML (78) PDF 1.85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绿色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对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0年30个省(区、市)绿色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全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差异来源。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各系统中障碍度排名前列的因子。结果表明:1)全国各省份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到2020年,中部地区所有省(区、市)达到或超过初级协调水平;东部地区初级协调与濒临失调省份各占一半;西部与东北地区则主要以濒临失调为主。2)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超变密度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区域间基尼系数有所减小。3)农垦科研经费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和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是各系统中障碍度和出现频率靠前的因子。基于以上发现,建议各省份构建绿色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耦合机制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统筹联动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并识别关键障碍因子以精准提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4, 45(6):992-100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066

      摘要 (34) HTML (86) PDF 1.24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以及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GML模型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并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使用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高标准农田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国东部和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据此提出持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激发路径潜力,着力构建区域间联动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

    •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时空差异分析 ——以江西省为例

      2024, 45(6):1001-101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979

      摘要 (29) HTML (54) PDF 5.51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为破解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文运用能值核算法测度了江西省2001至2021年耕地利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流,以评估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SICLU)水平,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SICLU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在耕地利用过程中,表土净损失是耕地系统恢复力的1.75倍,给耕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农产品产出上升38.59%,废弃物排放上升21.75%。2)耕地生态系统能值生产率(EPR)和能值产出率(EYR)分别上升32.86%和35.52%;环境负载率(ELR)下降13.19%,环境经济效率(EE)上升9.07%。各地级市的能值生产率在整个研究期间未低于5.45,除南昌市外,其他地级市的能值产出率呈波动上升(范围为5.51~18.74),环境负载率为1.64~5.78,环境经济效率为0.30~1.09。3)江西省SICLU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峰值33.70,总体上升24.26%,且各地级市均有所上升,其自西南向东北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4)虽然各地级市的SICLU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但社会经济发展对SICLU水平的影响日益显著。相关部门应优化耕地系统投入结构,降低表土净损失;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因地制宜,促进SICLU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吗?

      2024, 45(6):1013-102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206

      摘要 (16) HTML (47) PDF 1.35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窾要之处。基于1997—2022年31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1)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2)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业市场开放度,从而间接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3)粮食主产区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粮食主产区对中西部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提升作用优于东部地区。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均衡推进,本研究建议:深化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与区域适配性优化;强化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联动效应;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农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农机服务均衡发展。

    •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的路径与机制

      2024, 45(6):1026-103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350

      摘要 (43) HTML (68) PDF 1.23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如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及其路径和机制。研究表明:1)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2)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主产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赋能提升作用更大,且西部地区的影响强于东部地区。在构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数字劳动者的赋能效果最大,同时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不同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影响也存在差异。3)中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推动农业三大生产力要素的跃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互动效应检验发现,各驱动路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其中农业传统劳动资料的升级表现为关键路径。基于以上研究,建议地区应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结合地区优势特点建设多元化服务,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农业传统劳动资料的升级。

    • 流动性约束与生猪养殖安全——引入供应链金融的效应研究

      2024, 45(6):1038-104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287

      摘要 (21) HTML (54) PDF 1.27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为提高生猪养殖企业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生猪养殖安全水平,本研究基于2019—2023年中国生猪养殖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流动性约束对疫病风险应对能力的影响,并检验生物安全投入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供应链金融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疫病风险应对能力的作用,并探讨其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性约束的缓解能显著提升企业疫病防控效果;2)生物安全投入在流动性约束与疫病风险应对能力间起中介作用;3)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提高其疫病风险应对能力,但存在最优使用强度;4)流动性约束对疫病风险应对能力的影响存在规模和区域异质性。据此,本研究建议:提高企业流动性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优化区域协调机制,推动生猪养殖企业均衡发展;加强企业生物安全投入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应采取适度原则。

    •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农业绿色转型效应——基于土地流转和农村创业活力视角

      2024, 45(6):1049-106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660

      摘要 (45) HTML (102) PDF 1.31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是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这一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土地流转率和农村创业活力实现,并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农业绿色转型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四大区域中均显著,而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门槛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推动力度也显著增强。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持续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 农地转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地细碎化的中介效应

      2024, 45(6):1061-107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517

      摘要 (17) HTML (55) PDF 1.26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农地转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促进农户采纳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利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典型县市的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农地转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转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转入面积、转入费用、转入市场化程度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农地转入、转入面积及转入市场化程度能够通过缓解农地细碎化显著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3)相对于小农户,农地细碎化在农地转入对规模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更显著。据此本文从优化农地流转政策、财政与金融激励并举和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数字信息获取能否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 ——兼论农户理性疏忽的影响

      2024, 45(6):1071-108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683

      摘要 (25) HTML (71) PDF 1.49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肥减量增效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信息获取为农户采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利用2023年江西省1 452户水稻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信息获取对农户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探究了农户理性疏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信息获取有效提高了农户采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强度,具体表现为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和有机肥施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农家肥施用和秸秆还田的影响并不显著。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信息获取主要通过提高农户的农业污染认知和技术生态认知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信息获取对规模户采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影响要比小农户大。数字信息获取对中青年和高文化程度农户采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基于理性疏忽视角发现,主要依据自身经验判断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对数字信息不存在理性疏忽,数字信息获取能有效促进其采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据此,提出政府应重视数字信息获取渠道的应用,提高农户对于数字信息的注意力分配等政策建议。

    • 生计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4, 45(6):1082-109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767

      摘要 (18) HTML (49) PDF 1.43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计资本是农户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活动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PLS-SEM和fsQCA方法,探讨了生计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的净效应和组合效应。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依次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自然资本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金融资本是触发脱贫农户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识别出两种生计资本组合构型:构型1为缺乏自然资本情况下,同时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型2为具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农户创业所依赖的生计资本组合存在差异,因此需优化生计资本组合,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开展创业活动,为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提供实践参考。

    • 水稻品种与施肥对亚热带稻区产量和碳足迹的影响评估

      2024, 45(6):1091-110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545

      摘要 (34) HTML (63) PDF 1.71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尤其是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明确水稻品种与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采用田间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评估了不同施肥处理和水稻品种(T1:300 kg/hm2氮肥+湘早籼45+玉针香;T2:300 kg/hm2氮肥+10 t/hm2有机肥+湘早籼45+玉针香;T3:300 kg/hm2氮肥+湘早籼45+晶两优华占;T4:300 kg/hm2氮肥+10 t/hm2有机肥+湘早籼45+晶两优华占)对双季稻碳排放、碳增汇及产量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生产中所导致的碳排放中,农资投入占主导地位(54.54%~57.47%),其中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分别占23.88%~28.63%和10.00%。农事操作占比为19.40%~23.07%,而直接碳排放占比为22.34%~24.89%。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固定的碳量为48.29~62.59 t/hm2,其中T4相比T1、T2和T3分别增加了29.61%、15.65%和17.10%,晚稻季采用“晶两优华占”品种+增施有机肥的处理对双季稻碳增汇贡献最大。早稻季增施有机肥对籽粒产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晚稻季采用“晶两优华占”品种显著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产量。综合考虑畜禽粪便处理、双季稻种植各环节的碳排放、碳增汇和籽粒产量,增施有机肥有助于降低双季稻的碳足迹,尤其以“晶两优华占”品种+增施有机肥的处理效果最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