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5(5):723-73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832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832
摘要:绿色转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必然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关键动能。相对而言,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叠加特征,产业链环节间存在更复杂的客观关联及相互影响,农业绿色转型要求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视域下实现全产业链稳健转型,这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高度契合。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从生产要素配置均衡和产业链动态均衡两个方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经济学逻辑;从产业融合、科技支撑、公众需求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还面临产业链衔接不充分、绿色科技支撑不足、高水平农业人才匮乏、生态增值效应不突出及治理主体单一等挑战。未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需要在优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制度、打造绿色产业科技链、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拓展农业生态发展空间和推动多主体协同共治等方面持续发力。
2024, 45(5):733-7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199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1199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必须作为首要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粮食供给水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确保粮食产能的稳定,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提质增效,体现了开放融合、先进共享和绿色优质的特征,对于推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内涵与特征,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多元逻辑。具体而言,文章梳理了新质生产力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理论逻辑;以时间脉络概括了其历史逻辑;并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其现实逻辑。同时,本文提出应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实现路径。
2024, 45(5):743-75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008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1008
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2024, 45(5):753-76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927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927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2024, 45(5):763-77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800 CSTR: 32240.14.1000.0275.2004.0800
摘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解析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梳理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历史与现实基础条件,给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研究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产业支撑与人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演变经历了“提出建设任务→规范建设标准→全部全面建成”三个阶段。农业从业人口结构性变迁、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逐年稳步攀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现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新方法为突破,以新理论为抓手,助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长效利用、地力的可持续利用和种粮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形成。未来重点需要培育本地种田能手吸引能人返乡,创新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2024, 45(5):773-78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801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801
摘要:深化农村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内在逻辑,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给生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村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推动农村改革手段创新,新产业推动农村改革任务聚焦,新要素推动农村改革深度拓展。然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进程中仍面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强化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数字引领、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聚焦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2024, 45(5):782-79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663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663
摘要:建设农业强省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分析了2011—2021年我国及其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并运用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讨了我国各地区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2011—2021年中国及其四大区域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均逐年上升,中部增长率居首,形成中部>东北>东部>西部的格局。2)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保障、农业科技装备和农民生活水平5个维度是农业强省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而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产业韧性2个维度则是当前农业强省建设中的短板,且7个维度在四大区域的变动趋势相似但建设水平差异显著。3)我国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但空间集聚分化现象呈加剧趋势。4)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主要由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所驱动。研究认为各地区未来应聚焦补短板、强弱项,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强省,同时应着力加强跨区合作与政策支持,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农业均衡发展。
2024, 45(5):793-8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391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391
摘要:厘清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对积极落实政府在食物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食物安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等方法测算分析2001—2022年各省份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样本年间,全国食物安全水平呈递增态势,多数省份食物生产不仅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要,并且对外有贡献。分地区来看,食物安全水平主产区最高,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依次位列其后。相较于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狭义上的粮食安全水平略低。全国及各地区食物安全水平的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的差异来源,区域内差异仍具有一定贡献率;食物安全水平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高值聚集区主要为粮食主产区省份,低值聚集区以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省份为主。树立大食物观,强化食物安全的政策效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保持省份差异缩小态势,充分发挥空间效应,深化食物安全的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我国的食物安全水平。
2024, 45(5):803-81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701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701
摘要:化肥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化肥绿色利用效率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纳入测算体系,运用超效率加权SBM模型评估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时空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两阶段的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延伸性,且粮食主销区是其提升的主要动能区。然而,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省际差距扩大、部分地区仍相对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农业生产规模越小、农作物受灾率越低、粮食播种比例越大、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化肥绿色利用效率越高。同时,技术进步是提升化肥绿色利用效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化肥投入过量仍是制约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但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不足也是制约其效率提升的关键动因。上述结论有助于厘清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政策参考。
2024, 45(5):814-82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830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830
摘要:数字技术是赋能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和关键引擎。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数字技术水平,利用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数字技术水平比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但不同区域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从东中西差异来看,数字技术对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从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比较来看,数字技术对平原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系数要高于非平原地区,且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和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临界效应”,农业产业集聚一旦突破临界规模,将有效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机制。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化转型,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赋能作用。
2024, 45(5):826-83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527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527
摘要: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防止农户家庭返贫和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动态福利函数估计方法测度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指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机制。同时,本研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提升中的间接作用,并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对不同农户家庭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显示,即使在存在数字鸿沟的情况下,拥有高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高网络通信支出以及高金融素养的农户家庭,数字金融对其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建议加强数字金融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增强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促进可持续农村发展。
2024, 45(5):838-84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987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987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为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机遇和时代契机。以25个被纳入数字乡村试点的国家级脱贫县(市、旗)为研究样本,运用TOE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数字设施支撑、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政府引导、数字创新驱动、同侪竞争压力和公民需求激励6个前因条件对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单个因素不构成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数字创新驱动和同侪竞争压力作为核心条件发挥着普适的作用;2)存在三种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技术主导型、创新-压力倒逼型和组织-环境共生型;3)潜在替代关系分析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数字设施支撑和数字技术赋能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助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4)区域差异分析表明,中部脱贫地区呈现2种二阶等价组态,强调数字设施支撑力量,而西部脱贫地区侧重于组织和环境维度的驱动作用。研究揭示了数字乡村建设与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复杂因果关系,并为脱贫地区实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2024, 45(5):850-86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233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233
摘要: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户规避风险,做出合理决策,那么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否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意义的话题。本研究以推动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为落脚点,基于黑龙江省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信息素养对农户水稻化肥施用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信息素养水平对农户水稻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农户信息素养能够通过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感知和生态收益感知显著降低农户的水稻化肥施用强度。3)风险偏好在农户信息素养对农户水稻化肥施用的影响中起显著调节作用,强化了信息素养对农户水稻化肥施用强度的负向作用。据此,本文从完善信息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与发挥好典型案例的带头示范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4, 45(5):861-87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188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1188
摘要: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于江西省24县1 3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以双季稻种植意愿衡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提升农户双季稻种植意愿,并显著促进单季稻种植户改种双季稻以及双季稻种植户持续种植双季稻;2)不同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育秧、施肥和打药等环节的服务对农户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减少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促进经营规模扩大和提高水稻单产,从而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4)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促进了平原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和数字能力较强的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建议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农户数字素养,从而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
2024, 45(5):873-88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305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305
摘要:节水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友好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还能够促进农户提效增收,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和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22年45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Biprobit模型分别对农地细碎化与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程度和持续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程度及采纳持续性均产生抑制作用,但对仅持续采纳农艺节水技术具有正向边际效应;2)农户在集体灌溉行动中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正向促进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程度的提高,且对农户工程节水技术采纳持续性的激励作用明显;3)政府支持可有效破除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过程中的禀赋约束,降低农地细碎化的不利影响;4)社会网络能够对农地细碎化抑制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负向效应产生制约作用,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程度和采纳持续性随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鉴于此,提出要完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对农户进行节水技术系统培训以及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等若干建议。
2024, 45(5):886-89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526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0526
摘要:促进集体林区农户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挑战。本研究基于2019年对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调研数据,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和工具变量方法,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户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类型下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使用工具变量后结果更加显著。此外,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中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回报率显著高于高收入组农户,其回报率是后者的1.55倍,能够有效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揭示,林业企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林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影响则较低;同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低收入农户的林业收入影响也更为显著。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建议在积极推进集体林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同时,特别关注其对中低收入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不同类型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以提升农户收入水平。
李露 , 高威 , 周建利 , 郭晓彬 , 李颜 , 陈香碧 , 吴金水
2024, 45(5):897-90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1569 CSTR: 32240.14.1000.0275.2024.1569
摘要:为解决秸秆高量还田难、瘠薄土壤肥力提升缓慢等问题,针对我国亚热带典型瘠薄型稻田,采用常量有机肥(CK: 10 t/hm2)和高量颗粒有机肥(POF: 40 t/hm2)两种施肥模式,研究有机物料颗粒化高量深施对旱稻产量和剖面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高量颗粒有机肥深施提高了旱稻产量,POF处理旱稻产量较CK处理增加了24.1%。两种施肥模式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递增。然而,与CK相比,POF处理仅改善了0~20 cm耕层土壤结构,其他土层差异不显著(P > 0.05)。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递减,POF处理仅增加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28.2%、70.8%和76.1%,其他土层差异不显著(P > 0.05)。三种酶包括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均在10~20 cm土层增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是影响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其贡献度分别为10.7%和10.0%。有机物料颗粒化高量深施通过改善剖面土壤结构、增加剖面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而对瘠薄稻田耕层拓深、土壤快速培肥和作物增产起到良好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