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5(1):1-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8
摘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全民福祉,也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江西省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食品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探索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支持政策。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规模得到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在逐渐完善,市场监管力度和技术创新实力在不断加强,绿色产业链条在不断健全。但仍存在食品产业链条不强、食品出口竞争力不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布局、加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提升食品产业品牌价值、推动食品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加强食品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实施路径。同时,需要给予更多政策去引导食品企业明确品牌定位,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投融资机制,助力食品企业提质发展;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机制;制定和推行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2024, 45(1):10-1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2
摘要:都市农业的有效发展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要素的相互渗透,提升城乡相互融合度,最终构建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都市农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且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都市农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经验,驱动我国城乡融合。本文基于对韩国的实地调研,梳理了韩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总结了韩国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及效果。结合我国当前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发现,我国下一步应加快都市农业法律立法并强化规划与引导,扩大都农体验渠道与宣传力度,深化城乡一体理念。同时,通过构建都市农业管理师制度来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进一步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功能以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此外,还应完善都市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国内外技术合作机制。另外,需要正视韩国都市农业面临的问题,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城市未利用的空地,科学分配有限资源以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此外,应充分发挥我国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提前准备城市居民适应农村生活的相关工作。
赖焕明 , 吴大放 , 杨木壮 , 刘毅华 , 卢奕帆 , 吴钊骏
2024, 45(1):20-3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6
摘要:农业功能结构性失衡、功能服务区域覆盖不均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典型特征,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分析广东省农业多功能及其各功能的发展状况,划分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辨析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先慢后快,向非生产性主导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空间格局呈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农业各类功能指数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呈现以粤东、粤西为中心集聚,并向粤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地区低值集聚的特点;社会服务功能在区域内中等水平均衡分布;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粤北环海”的北部生态屏障与“圈层递增”的总体格局;休闲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点。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主要向生态型、休闲型复合功能空间转型,形成生产—生态服务型、生产—社会服务型、生产—休闲服务型、社会—休闲服务型、社会—生态服务型5种类型的农业复合功能空间新格局。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持续融合、复合功能空间类型多元化发展,但区域间农业功能模式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应统筹规划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开发与保护并举,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功能空间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广东省农业功能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 45(1):33-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7
摘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X市Y区作为案例,系统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脉络,聚焦试点地区的“政经分离”实践探索及其运行逻辑并展开深入探讨,基于“制度-资源-技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构建多元共治的分析框架,剖析“政经分离”实践的发生机制和富民兴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政经分离”,乡村能够根据自身禀赋实现兼具明确治理制度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等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这能够有效带动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并逐步构建坚实的要素互动基础,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共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系统运行机制不顺、治理主体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为此,本研究从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动能和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给出路径优化策略。
2024, 45(1):43-5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3
摘要: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潜能、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6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案例,利用各市场交易数据、相关政策文本等资料,分析现阶段农村产权市场的总体特征,探讨其面临的运营困境。研究表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形式各异,在业务范围、资金保障、交易内容、收费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双方的规模化趋势显著,其中,供给方以经过整合的交易主体为主,需求方以规模经营主体为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省级层面的整合趋势愈发明显,表现为市场建设的区域性整合和产权交易体系的数字化整合。但也还存在产权流转交易受阻,部分市场运营难以为继,市场职能发挥不充分,产权流转交易规范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提升市场建设软硬件水平、立足县域服务职能、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等纾解策略。
2024, 45(1):52-6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1
摘要:规范管理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内在需求,充分认识宅基地规范管理的现实困境,归纳总结地方创新实践,是构建宅基地规范管理体系的重要路径。基于江西省4个国家“宅改”试点县和17个规范管理先行县的专题调研成果,运用系统归纳法,分析了宅基地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地方实践经验,探讨了推进宅基地规范管理的有益启示。研究表明,当前宅基地规范管理面临着宅基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集体所有权行使能力明显不足、协同管理机制运行不畅、实用性村庄规划管理滞后等问题。江西省从聚焦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供给;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协同管理模式,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宅基地建设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江西省创新实践可得出四点启示:1)要准确把握制度“脉搏”,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2)回归“集体所有”本性,确保“收得回、分得出、用得好、管得住”;3)构建协同管理机制,保障制度执行落实;4)做好村庄规划,形成宅基地规范管理空间格局。
2024, 45(1):61-70. DOI: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0
摘要:农村长期制度性养老保障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60岁以下农户家庭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并考察了在不同代际支持条件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提供的预期养老保障功能能够替代土地养老保障,降低农户对未来土地经营产出的期望,从而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在子代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此外,当子代未提供经济支持时,新农保鼓励农户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边际收益更高的非农劳动领域,也有助于土地的流转。进一步分析还揭示了新农保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影响,即参与新农保会促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户更多地从事非农劳动,而会降低西部地区农户的劳动供给。因此,本研究建议改进新农保的衔接和转化机制,特别要关注子代经济支持不足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2024, 45(1):71-7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5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乡村旅游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路径不完善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表明,湖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质的培养平台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构建了全方位联动的在职培训和立体化的“双创”孵化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领域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然而,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乡村旅游师资不足、乡村旅游本土课程开设不足、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合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为推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加强师资培训、开设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实施复合型创新型紧缺人才工程、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
2024, 45(1):79-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13
摘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强于非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落后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区域差异以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4, 45(1):92-1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6
摘要: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2024, 45(1):103-113. DOI: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10
摘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选取了水稻种植常用的五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绿肥还田、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农药),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均能显著促进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业保险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对中青年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好;农业保险对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互联网使用对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需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老年农户的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等建议。
2024, 45(1):114-12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5
摘要:探究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对促进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农户占整体样本的比例较低,仅为36.03%;使用互联网农户整体农业生产分工水平均值为0.584,高于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农业生产分工水平。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农业生产分工水平的深化。从调节效应机制来看,搜寻信息成本较高和降低合约成本能使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异质性来看,电脑接入互联网、老一代和东部地区的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提出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互联网应用能力、规范农业分工市场制度和优化农业农村交易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2024, 45(1):124-13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8
摘要: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2024, 45(1):137-149. DOI: 10.13872/j. 1000-0275-2024.0012
摘要:随着非洲猪瘟暴发以来生猪长距离调运的减少,生猪价格的风险传导更多的集中于区域内部。为探究区域内各省份生猪市场间的价格网络联动及溢出效应,选取生猪产能集中的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21日的中部六省外三元生猪价格的日频数据,建立BEKK-GARCH模型,并结合DY溢出指数从非对称时变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六省生猪市场间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整体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溢出水平均较高,分别为64.2%和55.7%。不同生猪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均存在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河南、湖北和山西生猪市场为收益率溢出的净输出者,其余三省为净接收者;湖北、湖南和山西为波动率溢出的净输出者,其余三省为净接收者。六省生猪市场的收益率和波动率溢出具有明显“倒U型”周期性变化和时变特征,当遇到非洲猪瘟等重大突发事件冲击时两者在短期内均会剧烈下降。基于此,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在区域省份间的非对称传导,面对突发疫病及时进行政策调控,推动生猪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罗孳孳 , 唐云辉 , 武强 , 阳园燕 , 赵雨佳 , 张逸轩 , 陈欢
2024, 45(1):150-16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04
摘要:气象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模糊前端,优先发展重要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和德尔菲法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十四五”至2035远景重庆农业领域气象大数据应用场景和基于场景的气象服务技术进行了预见。研究表明:“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是我国农业领域气象相关大数据研究热点主题。气象大数据的重要应用场景和关键气象服务技术集中于农业产业链的产前和产中环节,农业生产与管理子领域遴选出了最多的5个重要场景和7项关键技术。关键气象服务技术预期实现时间集中在2026—2030年,研发应用风险总体偏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政、产、学、研合作不够”、“数据资源获取和共享不畅”、“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缺少科研和技术人才”是制约气象大数据在重庆农业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包括促进协同创新、破除“数据壁垒”、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气象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
2024, 45(1):165-175. DOI: DOI: 10.13872/j.1000-0275.2024.0014
摘要:絮凝是一种高效、低廉的生猪养殖场沼液处理技术,其处理效果受环境温度影响显著。为深入研究环境温度对猪场沼液的絮凝效果及处理工艺参数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优化了低温(2~9 ℃)、中温(11~17 ℃)和高温(29~36 ℃)3种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絮凝工艺参数,并探寻最佳絮凝效果及最优工艺参数值。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升高,絮凝剂投加量及搅拌速度的最优取值越小,pH的最优取值越大;中温条件下的最佳絮凝效果优于低温和高温。3种环境温度条件下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pH值和搅拌速度的最优值分别为,低温(7.24 g/L、96.91 mg/L、6.41、381.84 r/min),中温(5.12 g/L、77.61 mg/L、7.22、322.29 r/min),高温(2.93 g/L、21.99 mg/L、8.38、287.62 r/min),与原工艺相比,絮凝剂成本分别可降低6.57元/t、14.33 元/t和20.88 元/t。验证发现最优工艺对应的总磷、总氮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2.58%、86.81%和51.86%以上,研究结果可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为猪场沼液絮凝处理工艺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