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江西赣州为例

      2023, 44(6):943-95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8

      摘要 (138) HTML (289) PDF 702.48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本文以江西赣州革命老区为对象,分析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打响了赣州农业品牌。新时代,进一步推动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如气候优越、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和政策支持等。但同时必须看到,当前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有粮食生产下滑、耕地资源闲置、农田污染较重、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力缺乏和农业基础脆弱等。因此,为推动新时代赣州革命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对策建议。

    •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2023, 44(6):955-96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1

      摘要 (217) HTML (353) PDF 765.77 K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以农地流转和农业科技创新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2009—2020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小幅递增趋势,且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其中农地流转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农业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其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地流转的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而在农地流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则起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引导老龄农户退出和流转土地,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膳食质量改善——基于黑龙江省微观调查数据分析

      2023, 44(6):967-97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6

      摘要 (65) HTML (275) PDF 618.96 K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嵌入为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积累与膳食质量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赋能。基于信息效应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316户农村家庭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的微观作用,探讨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处于低度膳食失衡状态,膳食质量距均值为34.133。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的改善作用在高学历和种植规模较大的群体中更为显著。据此,提出了扎实推进合理膳食行动,促进农村居民膳食营养均衡;向纵向深发展“互联网+营养与膳食”模式;拓展农村居民互联网社交新渠道,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等建议。

    • 农业保险促进农户规模化经营了吗?——基于农地转入视角

      2023, 44(6):978-9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0

      摘要 (137) HTML (369) PDF 993.94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有助于化解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扩大问题。然而,现阶段赔付水平下的农业保险对农户规模化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基于山东和辽宁两省1 377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农地转入角度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并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及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保决策。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户农地转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然而,当前农业保险赔付水平较低,风险保障作用有限,导致其仅能促进大规模农户进行农地转入。此外,农业保险对农地转入的影响还具有地区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赔付方式;同时推动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注重“普惠性”与“差异性”并存。

    • 数字技术使用、风险偏好与农户创业行为——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3, 44(6):988-100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7

      摘要 (231) HTML (339) PDF 734.99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农户增收和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信息效应与决策行为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探讨主客观风险偏好在数字技术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户创业比例为9.4%,创业积极性不高;数字技术使用的农户比例为44.6%,使用率偏低;主观风险偏好超过其样本均值和持有金融产品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0.6%和1.9%,风险偏好程度较低。使用数字技术的农户比未使用数字技术的农户创业比例高出8.8%,主客观风险偏好较高的农户创业比例比主客观风险低的农户分别高出4.0%和10.1%。数字技术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户创业概率和创业强度,且低学历、在婚、参与借贷、人情支出较高、处于东部地区的农户在使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创业;数字技术使用强度(时长)和深度(学习、社交、商业活动)均可显著促进农户创业;主客观风险偏好在数字技术使用提升农户创业概率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互联网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培训、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农户创业。

    • 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部分县市为例

      2023, 44(6):1002-101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7

      摘要 (81) HTML (286) PDF 1.27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对科学研判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效应、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市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整治可促使农户生计脆弱性显著降低,并显著提高其生计恢复力和生计韧性,且多种检验均显示研究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土地综合整治对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作用呈现“低收入—低依赖”>“高收入—低依赖”>“低收入—高依赖”>“高收入—高依赖”的分异特征,还受到地貌类型差异的影响,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效果大于丘陵地区。因此,土地综合整治应遵循“以人为本、夯实民生”的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协调的系统治理观,全面优化农地功能与效能,构建低环境风险、良性运转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格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因地制宜挖潜区域产业特色,才能有效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农户生计的韧性发展。

    • “诱导—自发”二分下农户休耕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023, 44(6):1014-102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5

      摘要 (69) HTML (319) PDF 771.17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形势下,休耕是应对生态资源压力、保护耕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CRRS),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户休耕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生态环境区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41%的农户参与了休耕,在参与休耕的农户中,47.93%为诱导型休耕,52.07%为自发型休耕。在诱导型休耕中,生态补贴对农户的休耕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自发型休耕中,职业路径依赖和政策学习能力对农户的休耕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态环境区域中,生态补贴对农户休耕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他因素也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为提高农户休耕率,要深化生态补贴制度改革,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补贴方式;加强职业能力培训,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加强休耕政策教育,提升农户政策内容认知。

    • 财政扶持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以宁夏为例

      2023, 44(6):1024-103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9

      摘要 (68) HTML (291) PDF 786.73 K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效解决我国村级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明确村集体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地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宁夏为例,利用村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讨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对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和对不同村庄公共服务供给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获得100万元和2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的村庄占比分别为45.5%和13.2%,其中获得2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村庄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最为明显。财政扶持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村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和公共事业供给;在各项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扶持政策对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困难老人养老金和办公经费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近郊村和大型村更为突出,并且扶持力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政策效果越明显。因此,建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作用,并采取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政策实施方案,持续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作用,以提升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本地效应和邻地效应

      2023, 44(6):1036-104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4

      摘要 (80) HTML (252) PDF 925.92 K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 农户信息素养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门槛效应与作用机制

      2023, 44(6):1047-105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2

      摘要 (113) HTML (292) PDF 774.00 K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户信息素养对其绿色生产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对于农户信息素养和绿色生产效率关系的考察研究还相对匮乏。为了帮助农户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趋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利用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共计64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了农户信息素养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首先,农户信息素养对绿色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信息素养的不断积累,其影响进一步增强;2)机制分析揭示了绿色生产行为是农户信息素养提高绿色生产效率的重要中介路径;3)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户信息素养的影响产生了正向的调节作用,强化了信息素养对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据此,为促进农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建议提高农户的信息素养水平,引导农户参与绿色生产行为培训,同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有望在释放农户绿色发展潜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农业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服务环节与服务对象的双重考察

      2023, 44(6):1059-106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4

      摘要 (105) HTML (307) PDF 653.09 K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我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旨在赋能小农户的农业服务也呈现出明显信息化趋势。本文利用湖北省966家水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扩展回归模型,分析农业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生产效率的改善现象,探讨在区分服务环节和服务对象后,农业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问题。结果表明:农户通过信息化的服务方式获取农业信息的比例仅为34.06%,可能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造成的信息素养薄弱有关;已获取农户的平均生产效率为0.845,高出未获取农户0.029。农业服务信息化对提升农户生产效率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来改善农户生产效率;不同环节农业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服务信息化对非精英群体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优于精英群体。据此,应加强农业服务信息化的建设,重视产前农业服务信息化的推广,以带动小农经营效率改进和促进村域信息公平。

    • 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2023, 44(6):1070-108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2

      摘要 (78) HTML (308) PDF 2.50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的关系,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黄淮海地区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耕地生态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门槛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淮海地区耕地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缓慢下降—逐渐提升”的发展特征,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扩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2)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38 hm2/人,当耕地利用规模低于门槛值时,耕地利用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耕地生态效率,反之则会提升耕地生态效率;3)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强度在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据此,需加强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户耕地利用规模跨过门槛值,构建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促进耕地生态效率的提升,实现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3, 44(6):1082-109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1

      摘要 (176) HTML (398) PDF 696.57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资源约束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并且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农地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即随着农地规模经营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呈现边际效应“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通过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机配套体系建设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 我国区域间气候智能型农业平衡发展及障碍度研究

      2023, 44(6):1093-11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3

      摘要 (84) HTML (312) PDF 1.27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实施气候智能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简称CSA)的理念与方法有助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本研究以中国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平衡发展指数模型、障碍度模型,对中国各农业区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指数(CSA-DI)、气候智能型农业平衡发展指数(CSA-BDI)、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障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大部分农业区的CSA-DI和CSA-BDI均呈现提升趋势,其中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东北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云贵高原区表现尤为显著。尽管重点产区在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原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适应性与减缓农业碳排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部分农业区则面临对资源禀赋过于依赖、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难以协同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匹配模块化发展方案、划定资源保护红线、进行CSA技术归纳与应用、推动“农林牧融合”综合试点等。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各地区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发展,实现成果共享与责任共担。

    • 喀斯特区两种岩性发育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3, 44(6):1103-111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3

      摘要 (68) HTML (263) PDF 10.06 M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根系结构对喀斯特区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本文以环江县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圆盘入渗仪(DJ-WS)进行4个压力水头(0、-3、-6和-9 cm)的土壤入渗实验,同时利用数字扫描仪测定根系结构指标,分析两种岩性不同土地利用发育的土壤入渗性能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入渗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稳定入渗率均随着压力水头的增大而增大,且白云岩大孔隙导水能力均强于砂页岩;2)砂页岩土壤根系结构指标均明显高于白云岩;3)白云岩土壤导水率均与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根系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密度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砂页岩土壤导水率均与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存在其与大孔隙导水能力和根系结构指标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现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表明,白云岩发育土壤入渗受控于根系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密度,砂页岩发育土壤入渗受控于根系体积密度。综上,根系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密度是影响喀斯特区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土壤入渗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以期为深入认识喀斯特区水分入渗以及地下漏失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科学理论支撑。

    • 基于多源数据和LSTM模型的县域冬小麦估产

      2023, 44(6):1117-112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109

      摘要 (258) HTML (399) PDF 1.12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及时准确地估计区域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冬小麦主产区2001—2018年的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县域产量,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估产模型,并与传统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模型的估产性能,分析不同特征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评估模型的提前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全部数据的LSTM模型精度最高,平均R2为0.853,平均NRMSE为7.22%。与DT、RF和SVR模型相比,LSTM模型将R2提高了0.324、0.088和0.028;2)光合作用相关的地面下行长波辐射(R2 0.737)、近地面气温(R2 0.747)、地面下行短波辐射(R2 0.735)和降水率(R2 0.681)超过了其他单一特征的估产能力,在单一特征的基础上增加特征的数量将进一步提高估产的准确性。气象数据、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对估产的贡献依次降低,当同时使用这三种数据时估产准确性最高(R2 0.866、NRMSE 7.00%)。3)小麦生长周期从10月8日至次年6月10日,8 d一个时相,合计32个时相数据,基于三种数据源的LSTM模型预测产量的能力在1~6时相增加,在7~19时相趋于平稳,在20~29时相再次上升,30~32时相基本保持稳定不再增加。当使用前29个时相的数据时,LSTM模型可以提前24 d获得最大的产量预测精度(R2 0.873、NRMSE 6.90%)。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不仅估产精度较高,而且能够实现提前预测产量,可为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高效可靠的大面积冬小麦估产途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