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4):567-57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55
摘要: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国内现有补贴政策,分析我国农业补贴与农业绿色补贴的环境效应差异,探讨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补贴政策的改革成效和存在问题。研究表明,理论上,农业补贴的技术效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农业补贴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性效应等会加剧农业环境污染,但农业绿色补贴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都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实践中,随着我国的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民稳定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具体目标或基本达成或初显成效,但是仍存在农业绿色补贴的绩效不高、农业绿色补贴政策统筹不够、农业绿色补贴执行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从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提升补贴的激励效果、统筹制定农业绿色补贴政策发挥补贴示范引领作用、科学制定补贴申请核查机制同时夯实基层农经工作队伍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绿色低碳转型。
陈松文 , 曹凑贵 , 郝向举 , 窦志 , 高辉 , 朱建强 , 符家安 , 汤亚斌 , 刘娟
2023, 44(4):575-5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58
摘要:稻虾种养,是中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第一大模式,在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中国稻虾种养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稻虾种养产业发展模式,分析稻虾种养产业面临困境,提出促进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稻虾种养仍然处于政策环境良好、发展动力很足的战略机遇期,稻虾种养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区域稻虾生产方式特色明显,稻虾米和小龙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稻虾种养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环湖平原和低山丘岗库区的周边。中国稻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稻虾“双水双绿”发展、稻虾米产业链发展、小龙虾三产融合发展、无环沟稻虾生态种养发展等为代表的五种产业发展模式。但也存在着水稻与小龙虾发展不协同、理论技术落后生产实际、稻虾产业体系有待健全、政策保障举措亟需完善等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稻虾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需要以科学规划引领稻虾产业规范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助力稻虾产业转型升级、以三产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政策完善保障稻虾持续健康发展。
2023, 44(4):588-59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56
摘要:种子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在部分领域存在种源“卡脖子”问题。本文基于植物品种权布局视角,利用2010—2020年中国和UPOV成员品种权申请授权数据,通过国际对比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种源“卡脖子”难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研究表明,中国育种技术不断发展,居民品种权申请量快速增加,但授权率却呈下降态势;与UPOV成员相比,中国品种权申请主体主要来自于国内申请人。目前中国面临的种源“卡脖子”难题主要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对落后、植物品种权结构不均衡特别是蔬菜、花卉、牧草等种子依赖进口、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保护不足和植物品种权保护水平较低。据此,从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开发利用、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与强化保护水平、构建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加强种源安全风险预警方面提出破解路径。
2023, 44(4):597-60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57
摘要:农业保险法制化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跨越商业性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立法模式已然成为阻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病因”,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基于日本《农业保险法》,分析日本农业保险法的发展历程、法律框架和基本特点,探讨我国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研究表明,日本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之初就进行了单独立法,法律条款不仅包括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保险责任、保障水平、违规处罚办法等基本内容,还基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特征对财政、再保险等各项配套支持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法律内容全面、规定强制性保险项目、与其他法律协同配合等特点。我国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虽然填补了农业保险法规制度的空白、初步确立了农业保险制度架构、明确了农险经营的法律责任,但与日本相比仍存在立法目标未能体现战略意义、与其他相关法律错位、对政府行为缺乏规定、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中规定制度模式、财政支持方式、费率厘定要求、大灾风险分散体系等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2023, 44(4):609-62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2
摘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破局我国“大国小农”难题的关键。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TOPSIS熵权法测算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CARMI),并借助高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多期DID模型,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国的CARMI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各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数字经济可有效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尤其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农村资本深化和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农业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建议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序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市场参与程度和农村资本深化水平。
2023, 44(4):624-63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45
摘要:考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障碍因素,有助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有利于优化相关领域顶层设计。本文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例,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差异,进而探讨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从黄河流域全域尺度看,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处于低位。从黄河流域空间分布特征看,9个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非均衡态势,内蒙古、山东、四川、青海和河南的发展水平较高,甘肃、陕西、山西和宁夏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发展格局,但省区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投入和农业科技及社会化服务水平,其中,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和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是多数省区共有的障碍因素。因此,提出优化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布局;科学管理农业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政策为引导,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水平等的政策建议。
2023, 44(4):635-64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0
摘要:2016年我国玉米补贴政策由原来的临时收储政策向生产者补贴政策转变,与临储政策相比,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效果如何,有必要基于现有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本文从玉米生产者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厂商理论为基础,采用DID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者的具体影响效果与省份、时间动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者补贴在政策实施地区对玉米生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保障了地区玉米生产稳定;第二,从时间“动态效应”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逐步增大。第三,不同省份之间生产者补贴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在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对比临储政策,生产者补贴无法补足生产者因价格下降产生的损失,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效应较低。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继续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与生产者补贴政策配合并弥补补贴政策带来的劣势以及关注生产者补贴政策影响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变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2023, 44(4):644-65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69
摘要: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 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2023, 44(4):657-66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3
摘要: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 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2023, 44(4):668-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1
摘要:发挥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对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利用2005—2020年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经典面板模型分析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全国和三大区域(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农业排放强度则呈显著下降趋势,两者之间的波动趋势呈相反态势。城乡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融合对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城乡融合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为此,积极推动精准的城乡融合政策,加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重视城乡融合减排效应的差异性,是实现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方向。
2023, 44(4):680-6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68
摘要:本文借助2015—2020年贵州省78个县域面板数据,将农业净碳汇纳入期望产出,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β收敛模型系统分析贵州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说明各区域内部不同县域农业生态效率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五大区域间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效率逐渐失衡;对差异进行分解发现区域间差异已大于超变密度,成为差异主要贡献来源。贵州全省及五大区域核密度分布曲线在观测期内均存在右移趋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趋势。全省及五大区域基本支持绝对β收敛,考虑差异化影响因素之后,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会逐渐收敛至各自稳态水平。
2023, 44(4):692-70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65
摘要: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为研究对象,设早稻-晚稻-冬闲(DR,对照)、中稻-冬闲(MR)、中稻-油菜(MRR)和中稻-白露菜-油菜(MRPR)等4种复种方式,分别在油菜苗期(1月)、油菜成熟期(5月)、中稻成熟期(9月)和晚稻成熟期(11月)采集耕层(0 ~ 15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等指标,探讨不同复种方式对红壤稻田MBC和MBN的影响。结果显示,复种方式和取样时间均显著影响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其计量比。与DR相比,中稻复种方式(MR、MRR和MRPR),尤其是MRR和MRPR显著(P < 0.05)降低了土壤MBC和MBN含量,并改变了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同时,中稻复种方式还显著(P < 0.05)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取决于取样时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BC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P < 0.01)正相关,MBN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呈极显著(P < 0.01)正相关。研究表明,红壤双季稻田转变为中稻-冬闲、中稻-油菜或中稻-白露菜-油菜均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应适当调整中稻复种方式和优化施肥等农学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红壤稻田可持续生产。
闫鹏 , 张靖 , 沈健林 , 朱潇 , 王伟 , 王娟 , 吴金水
2023, 44(4):701-71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48
摘要:我国设施菜地化肥施用量大,造成了大量的氧化亚氮(N2O)和氨(NH3)损失。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种养体系养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施用及其环境损失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长沙近郊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区试验种植奶白菜,试验共设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CON)、30%牛粪有机肥氮+70%化肥氮(CM)、30%鸡粪有机肥氮+70%化肥氮(NM)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法和密闭室间歇抽气法测定奶白菜生长季内的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分析土壤N2O排放和NH3挥发动态,探讨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设施奶白菜的N2O排放、NH3挥发的减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CM和NM处理的N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38.5%和33.1%,NH3挥发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8.5%和19.4%,N2O排放和NH3挥发的总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38.4%和33.0%。两种有机肥处理中,NM处理氨挥发显著低于CM处理,降幅达到11.9%。N2O排放和NH3挥发日通量与土壤温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常规施肥和NM处理的N2O排放和NH3挥发日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仅常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与土壤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CM和NM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6.8%和41.5%,且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30%等氮有机肥+70%化肥在降低设施菜地N2O排放和NH3挥发的同时,还能保障设施蔬菜稳产,对减少蔬菜生产中的氮素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2023, 44(4):712-72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67
摘要:近年来,木本植物因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尾矿修复。其中,夹竹桃、栾树、泡桐等品种在铅锌胁迫下,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和富集效果。但其对矿渣根际环境的具体影响尚有待明确。本研究取湖南省郴州市某铅锌矿区的矿渣为实验基质,以100%矿渣(CK组)和90%矿渣+5%蘑菇渣+5%碳酸钙(S0组)为对照组;S0组基础上分别种植夹竹桃、栾树、泡桐(S1组)为实验组。通过比较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效态Pb和Zn、挥发性有机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差异,探究木本耐性植物在铅锌胁迫下的根际环境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改良条件下,三种植物能通过基质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和有效磷等指标,调节矿渣基质酸碱平衡,从而提高基质持水保肥力。有效态Pb、Zn含量分别下降了16.29%~36.50%和24.50%~47.33%。此外,酯类和酚类等有机化合物种类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慢生根瘤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综上,改良条件下种植木本植物,改变了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机物丰度种类、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降低了矿渣Pb和Zn的生物有效性。
2023, 44(4):724-73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66
摘要:分析龙脊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为龙脊梯田森林水源涵养、稻田耕作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龙脊梯田竹林、杉木林、混交林和稻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和基本物理性质,计算土壤粒径分形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林粘粒含量最高,竹林砂粒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2~200 μm,约占79.4%。多重分形维数中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值依次为杉木林>混交林>稻田>竹林,信息维/容量维D(1)/D(0)和单重分形维数D值依次为杉木林>竹林>稻田>混交林,奇异谱函数的谱宽??和对称度?f均为混交林最大、稻田最小。D与土壤粘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1),D(0)、D(1)/D(0)、?f与土壤粉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5)。土地利用方式可通过影响土壤机械组成来改变分形参数的大小,杉木林的土壤粘粒含量最高,D、D(0)、D(1)、D(2)、D(1)/D(0)值均最大。
2023, 44(4):736-74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59
摘要:水质评价是水污染判断、分析和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保障水环境和居民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延安市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分别于2019年3、5、7、8、10月对10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63项指标进行了监测,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加拿大水质指数模型(CCME-WQI)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监测区进行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评估,同时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并识别主要影响指标。结果显示:①单因子评价有11项基本项目超标,3个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平 ,其余水源地水质等级处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②WQI评价指数在62.59-93.74之间,水质等级为良好(5个)、中等(4个)和较差(1个);③水库型水源地综合营养指数为34.41-49.05,均处于中营养水平;④研究区水源地的水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除位于最北部的中山川水库外,水源地水质污染程度表现为 “东高西低”的特点;⑤水质污染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石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可为延安市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污染防范措施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吴婷 , 张娉杨 , 张思琪 , 邹业爱 , 李峰 , 邓正苗 , 邹冬生 , 谢永宏
2023, 44(4):745-75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0054
摘要: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