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研究专题(主持人: 高鸣)
    • 农业强国视域下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问题挑战与推进策略

      2023, 44(2):185-19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7

      摘要 (463) HTML (471) PDF 740.77 K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与新任务,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面临的首要课题,决定着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否牢固。本文基于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的关系,阐释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探讨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强国视域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多层次的,需要从总量安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生态可持续、供给多元化等多方面高水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经营体系、储备能力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对标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任务,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粮食总量缺口大、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单产提高难度大、种粮效益持续下滑、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粮食浪费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新时期应从保障粮食安全优先级、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方面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

      2023, 44(2):196-20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1

      摘要 (375) HTML (390) PDF 619.84 K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涉及面广,但耕地和种子是“两个要害”。本文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视角,阐释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重要性,分析粮食安全下耕地保护和种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农业强国的基础。目前,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根基面临耕地总量少、优质耕地占比低,耕地基础地力退化趋势难扭转、质量仍趋下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难遏制,以及可动员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夯实粮食安全“种子”根基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能力不强,种业企业“山多峰少”和研发投入不足,种业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现实问题。由此,抓住耕地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提等升级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合理有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抓住种子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掌控核心种源、攥牢当家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 中国种业振兴: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机制构建

      2023, 44(2):205-21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8

      摘要 (578) HTML (433) PDF 704.36 K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业振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推进种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我国种源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种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基于我国种业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种业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角度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与实施路径。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正从群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向现代化转变。但是仍然存在种业全要素生产率低、品种自主创新能力低、育种基础设施落后等内在压力;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不健全、国际种企竞争和资本渗透等外在压力。研究表明,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涉及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协同推进的,育种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的,政产学研用,育繁推服一体化体系。因此,提出要加大种业振兴扶持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育种创新、优化繁育基地、加快种业企业阵型构建等建议。

    • 保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现实基础、困难挑战与政策优化

      2023, 44(2):214-2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

      摘要 (371) HTML (441) PDF 553.74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实现粮食稳产保供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本文基于主产区产粮和利益受损状况,通过梳理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探讨现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不断提升,但因发展粮食生产对其造成的利益损失并未得到合理补偿。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由保障主产区种粮农民收益、提高主产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构成。但是,现行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着对主产区补偿主体单一、对种粮农民补偿力度不足、对主产区政府激励作用有限等问题。因此,未来为完善和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议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组织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综合配套措施。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增产与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2023, 44(2):222-23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2

      摘要 (282) HTML (476) PDF 687.06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保粮食面积、稳粮食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也要注重解决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浪费现象,要在增产与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本文基于粮食增产和减损二个视角,系统探讨保障国内粮食稳产增产、推进粮食节约减损的现实情境和主要挑战,针对性提出协同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和节约减损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面对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和我国国情农情,国内粮食生产端呈现为粮食稳产增产面临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突破难度增大、地方抓粮和生产者种粮积极性弱化、粮食政策囿于国际规则束缚等难题;粮食消费端则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损耗多、食物浪费治理难等问题。据此建议,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持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夯实国内粮食产能基础,多措并举调动地方抓粮和生产者种粮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倡导节约、营养、健康和平衡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 基于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研究

      2023, 44(2):233-24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3

      摘要 (566) HTML (574) PDF 622.43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稳定和扩大食物供给,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要求,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本文运用大食物观的思路,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和数据的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的主要做法,探讨其不足,提出未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在提高国内粮食产量、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食物消费多元化不足、国内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不平衡、国外农产品进口过度集中、农产品加工多样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多元化食物供给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应以大食物观来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丰富优化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拓宽扩大食物来源,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区域,拓宽农业食物系统全产业链,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其他研究论文
    • “非粮化”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个宏观比较视角的分析

      2023, 44(2):244-25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5

      摘要 (260) HTML (441) PDF 699.99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观点认为种粮并不利于农民增收,种植经济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检验。基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内在逻辑,利用2000—201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方法,揭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农民不同类型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均能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且两者的促增程度相似,粮食作物种植对农民总收入的促增效应源于农业补贴等农民转移性收入上涨,经济作物种植有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分区域来看,扩大粮食主产区内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有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但对总收入的促增作用并不显著;非粮食主产区内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据此,建议推动实施差异化的“非粮化”整治措施;优化粮食补贴规则,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有序落实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责任。

    • 农业生产全程托管对耕地细分经营权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3, 44(2):254-26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6

      摘要 (214) HTML (467) PDF 1.10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耕地产权配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 385户粮农调查数据,利用SFA与Probit模型,按照耕地产权是否从弱生产能力主体转移给比较优势主体以减少租值耗散的思路,探求全程托管是否优化了耕地细分经营权配置,利用PSM模型探求全程托管对耕地利用率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全程托管优化了耕地管理权和操作权在农户间的配置,有效解决了由于政策、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对土地保有个人偏好等原因,导致的耕地在不同生产能力农户间配置的扭曲和效率损失;在对耕地细分经营权再配置效果影响方面,全程托管不论相对于服务完全内化的经营形式还是接受分散环节外包服务的经营形式,都会优化耕地投入产出,弱生产能力农户将耕地管理权与操作权转出的越彻底,耕地投入产出得到优化的程度越大;全程托管对种植玉米耕地投入产出的优化程度大于对种植大豆耕地投入产出的优化程度。因此,应防止托管组织垒大户,构建“安心机制”降低弱生产能力农户参与托管所遇阻碍,引导大豆托管服务规模扩大和服务技术提升等。

    • 资本依赖、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研究

      2023, 44(2):265-27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13

      摘要 (184) HTML (413) PDF 714.60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细碎化等诸多问题引发了农业规模不经济,探析资本依赖程度与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四个水稻主产省份906户种稻农户样本数据,采用产出最大化目标下的D-G生产函数测算适度经营规模,识别尚未达到最适经营规模的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方法定量分析资本依赖、正规信贷约束对其适度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稻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区间为13.33~20 hm2,达到最适经营规模的农户数量占比不足20%。资本依赖程度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转入耕地比重、投入机械原值等指标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均具有正向影响;雇佣劳动力比重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方面,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的农户,愿意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更高。据此,应加快培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提高政策实施精确度,创新各类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提高农户金融市场参与率。

    •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陕西省1051户样本数据的估计

      2023, 44(2):274-28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14

      摘要 (192) HTML (433) PDF 813.30 K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的新举措。本文以陕西省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SM-DID模型,分析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收入影响的差异性,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集体土地经营模式以内股外租为主,规模经营效果显著,股份分红比例达45.45%。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初显成效,对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效果不一,但对家庭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有效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1.729万元。同时,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股份激励效应、产业带动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形成对农户增收的稳定传递机制。此外,基于不同作用机制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的家庭收入具有差异性影响,对生产高效率农户的经营性收入提升更明显,对生产低效率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更显著。因此,建议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土地股份合作制技术手段,健全土地股份改革的相关管理和服务等,以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 辽东山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 44(2):285-29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9

      摘要 (181) HTML (324) PDF 601.58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辽东山区宽甸县青椅山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观察、调研和深度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村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推进路径和面临的困境,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2017—2022年青椅山镇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指导和帮扶下,带动各村累计取得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81.54万元,平均每村年均获得集体经营收入为10.77万元,原有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青椅山镇乡村干部和村民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承包经营、龙头企业带动、飞地经济、自主经营、集体资产租赁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欣欣向荣。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着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带头人、“造血”能力不强、留守村民老龄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发挥村支书引领带头作用、激活内生发展动能、完善引才育才机制、汇聚帮扶合力等对策建议。

    • 人力资本对移民生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2023, 44(2):295-30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30

      摘要 (108) HTML (341) PDF 838.56 K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探究移民的生计适应性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凤凰县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移民生计适应性的影响,探究人力资本对移民生计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凤凰县移民的健康状态较好,但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家庭抚养负担较重,移民整体人力资本不强。从生计适应性的角度看,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较高,心理适应程度偏低,生计适应性不强。人力资本对移民的生计适应性有正向影响,信贷支持在人力资本改善生计适应性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生计策略多样性在人力资本改善信贷支持关系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为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持续巩固,提升移民的生计适应性,提出要完善安置区的治理机制,加快补齐医疗和教育短板,推进就业保障设施建设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023, 44(2):305-3015.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07

      摘要 (253) HTML (422) PDF 756.75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断提高农民主观幸福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与代际异质性。结果表明,64%的农户选择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51%的农民自身感到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农民主观幸福感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有助于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通过内生转换模型、更换核心变量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异质性,其显著提升老一代的农民主观幸福感,但对新一代的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了大力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专业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持续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提升。

    • 农民合作社电商采纳行为分析——基于整合的技术采纳模型

      2023, 44(2):316-32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08

      摘要 (323) HTML (559) PDF 717.89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民合作社电商采纳在农业农村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OE)的整合框架,利用安徽省农民合作社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分析农民合作社电商采纳选择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合作社电商采纳行为的概率有待提高,仅有24%的合作社选择电商采纳,且其电商采纳程度均值为33.8%。技术因素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电商采纳选择和采纳程度,感知风险显著负向影响合作社电商采纳选择和采纳程度。组织因素中,只有土地规模、高层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电商采纳选择,产业类型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电商采纳程度。环境因素中,合作者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电商采纳选择和采纳程度,而政府支持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构建“普及—完善—保障”三级电商技术应用推广体系、“引—育”结合的合作社人才培养体系、“设施建设、平台搭建、政策支持”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助力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和电商化改造。

    • 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2023, 44(2):328-33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12

      摘要 (203) HTML (472) PDF 929.14 K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新疆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探究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采纳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的比例分别为91.9%、75.8%和64.6%;农户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传统信息渠道和新媒体信息渠道,其中借助新媒体信息渠道获取农业用水信息的农户比例低于传统信息渠道。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节水政策认知在信息获取渠道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家庭非农收入在节水政策认知与农业节水行为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相较于传统信息渠道,新媒体信息渠道对促进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边际效应更大。因此,建议加强多种类型信息渠道的利用,加大节水政策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完善节水奖励机制,精准开展节水技术推广,以促进农户采纳农业节水行为。

    •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2023, 44(2):339-34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40

      摘要 (287) HTML (459) PDF 699.13 K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利用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采用Tobit模型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1—2020年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空间上呈现出“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分布格局。而农村基础设施可有效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但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具有正向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具有负向作用。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洞庭湖区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正向影响关系最突出,其余地区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建议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高质量投入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体系,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的高质量管护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

      2023, 44(2):348-35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4

      摘要 (186) HTML (433) PDF 1.44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其与水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试验期内共采集底栖动物36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度最高可达0.5,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0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 g/m2。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受水质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随环境变化的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底栖动物丰度和物种数在一定程度上与NH3-N、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是不同类群所受的主导环境因子明显不同,其中寡毛纲与TN、NH3-N呈显著正相关,而腹足纲和昆虫纲则主要与TP、COD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对于水质变化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强化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消纳转化功能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也是提升人工湿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 发酵对米粉生产的降镉作用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2023, 44(2):359-36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8

      摘要 (162) HTML (504) PDF 916.39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镉作为一种毒性极大的重金属,极易在稻米中富集,严重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但稻米镉超标事件时有发生,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镉污染稻米防治措施和“镉大米”安全利用技术。常德米粉生产过程可使镉超标稻米的镉含量低于国家标准(0.2 mg/kg),本研究对该过程的降镉效应从微生物角度进行探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米发酵液中细菌的种群组成结构特征;同时通过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获取纯菌株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以镉含量重度超标的稻米为试验材料,探究分离菌株的降镉效果。研究表明,发酵液中优势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通过分离培养共获得58株菌,其中乳杆菌属的菌株占比最大,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均表现出一定的降镉效果。其中,乳酸片球菌P1和发酵乳杆菌L4的降镉能力最强,发酵48 h的降镉量可达到0.55 mg/kg。菌种添加后发酵体系pH值降低,乳酸含量升高,从而有利于蛋白结合态镉的溶出,可能是米粉加工过程中稻米镉含量降低的主要微生物作用机制。稻米粉碎可提高功能微生物活性,提升降镉效率。本研究证明大米发酵液中存在高效降镉的菌株可有效降低镉超标稻米镉含量,可为降镉微生物菌株挖掘以及镉超标稻米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

    • 水稻果皮花青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023, 44(2):370-38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27

      摘要 (213) HTML (481) PDF 1.74 M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青素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培育富含花青素的功能性水稻品种是未来绿色健康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然而目前与水稻果皮花青素含量相关的基因资源还十分有限,不利于有色稻米品种的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为了全面发掘水稻果皮花青素的基因资源,本研究结合花青素无损伤检测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以533份水稻种质作为供试材料,检测到了13个果皮花青素含量关联QTL位点,这些QTL位点中包含了除Rc、Rd、Rb及OsMYB3已知与花青素相关的基因外,还包括17个候选基因。通过对候选基因同源性及表达模式分析,初步确定8个MYB基因与1个bHLH基因为新的水稻果皮花青素的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首次全面剖析了水稻果皮花青素的遗传基础,为健康功能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基因资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