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增长前景研究

      2015, 36(4):521-527.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4

      摘要 (1791) HTML (0) PDF 849.90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与欧盟互为彼此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0-2013年数据,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修正的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增长前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各自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及其出口比较优势均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农产品出口与欧盟农产品进口存在较强互补性且还在进一步增强,欧盟农产品出口与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互补性则较弱;中欧对世界市场出口农产品结构的相似程度不高且还在进一步下降;中欧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双方在相同出口市场上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却存在较大差异;中欧在大多数类别农产品上均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最后,提出促进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出口持续平稳增长的政策建议。

    • 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价差变动与调控空间

      2015, 36(4):528-533.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50

      摘要 (1471) HTML (0) PDF 1.71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价差扩大引发进口激增”和“农民增收要求继续提价”的两难局面,通过构建进口压力系数及价差对比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变化趋势及调控空间。结果表明,我国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差逐步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增加,进口压力系数与净进口呈正相关关系,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棉花和食糖已经没有进口配额调控空间,而大米、玉米、小麦的进口配额调控空间逐渐变小;小麦尚有一定的价格调控空间,大米、玉米的价格调控空间不大,而食糖、棉花和大豆基本已失去价格调控空间。因此,在边境保护基本失效的情况下必须调整我国现有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干预政策,探索农民收入保障和价格干预相分离的调控体系。

    • 日本奶农生产经营的改善及其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2015, 36(4):534-538.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29

      摘要 (1561) HTML (0) PDF 731.20 K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奶牛的饲养主要依赖于国外饲料的进口,国际饲料价格的上涨使得日本奶业陷入了危机,奶农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奶业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日本社团法人中央畜产会实施的全国农户生产经营指导项目中所调查的294个奶农农户的生产经营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奶农经营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饲养的收益、奶牛饲养的劳动效率、饲养规模这三个因素对奶农的生产影响最大;阐明了奶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奶农生产经营的改善应该着重于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合理进行投资,并且均衡大型机器设备和小农器具投资的比例以改善奶农饲养效率以及饲料生产效率,提高奶农的收入。最后,借鉴日本奶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 中美生猪产业生产率比较分析

      2015, 36(4):539-546.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62

      摘要 (1470) HTML (0) PDF 1.28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中美两国生猪生产率的差距有助于明确我国生猪生产率的增长潜力。本文基于中美两国的相关数据,在确定生猪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基础上,首先对中美生猪产业各要素的偏要素生产率(PFP)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以2012年为例测算中国生猪产业PFP的增长潜力,最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生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研究表明:中国饲料、人工和种猪的PFP显著低于美国同期水平,燃料与设备投入的PFP显著高于美国同期水平,医疗防疫投入的PFP与美国相当;中美两国除种猪外的4种要素PFP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中国种猪PFP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美国种猪PFP则相反;以美国生产实践为参考,中国饲料、人工与种猪PFP的提升潜力巨大,产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生猪产业TFP水平低于美国且差距显著。为提升我国生猪生产率,应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各投入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和实现要素投入配置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考虑。

    • 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信贷融资模式创新——以湖南市场为例

      2015, 36(4):547-552.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76

      摘要 (1461) HTML (0) PDF 832.23 K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产品市场的经营商户是联系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他们的运营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是“三农”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为了解决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信贷融资难题,寻求政府、银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之间的融合点,选取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红星大市场与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采用抽样调查研究法,对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特征、信贷融资现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抵、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商业银行的现有的两种主要信贷模式,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缺乏。因此,商业银行目前难以找到与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合作的融合点。然而,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信贷融资意愿强烈,为此,提出了信贷融资模式必须紧密连接农产品市场,创新并发展为农产品市场量身定制的六种融资模式,才能迅速盘活各方资金供需,切实解决农产品市场经营商户的融资问题,从而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 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分析

      2015, 36(4):553-56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106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54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品种作为种子最根本的支撑材料,是保障种子品质、产量的根本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生物技术的研发运用、跨国公司的抢滩布局使得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面临种种不确定风险甚至战略威胁。本研究以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农作物品种安全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对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审定、品种退出、品种保护和威胁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总量、趋势、结构、分布、国际发展和竞争动向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如下:1)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尚不完善,应实施品种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2)农作物品种的申请和授权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品种结构由大田作物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以品种结构和申请主体为表征的中国种业育种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商业化运作规范和机制;4)国内各省区市新品种保护及开发程度差异大,中国在外国的品种权申请授权总数较外国在中国的申请授权总数差距大;5)生物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发展、跨国种业公司入驻是影响中国种子定价权和品种权控制度的重要因素。

    • 粮食“十连增”背后的思考: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2015, 36(4):561-567.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6

      摘要 (1483) HTML (0) PDF 1.12 M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我国农业再获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连快”。然而,这辉煌成绩的背后潜藏着诸多挑战不容小觑: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粮意愿低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务农意愿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现不可逆性;农业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约束持续加大;农产品进口连年增长,贸易逆差长期保持高位,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愈来愈大。据此建议:一是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激活农业内生增长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三是大力发展“两型”农业,促进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四是探索与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丰富现代农业内涵。

    • 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5, 36(4):568-574.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8

      摘要 (1531) HTML (0) PDF 2.66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理标志作为新型知识产权,具备独特品质和品牌价值,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江苏省地理标志展开研究,并对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心由苏南向苏北转移,各县市地理标志数量差异较大,其中降水量、湖泊面积、气候与地貌多样性等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和社会团体、政府政策等农业社会资源要素是影响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未来各县市应依据自身农业资源的实际状况,立足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调动农民、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快速健康发展。

    • 农业产业集群概念辨析、演化特点与发展对策

      2015, 36(4):575-5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3

      摘要 (1702) HTML (0) PDF 770.40 K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对于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模式及其形成阶段、演化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农业产业集群所经历的孕育与形成、成长与发展以及成熟与稳定三个演化阶段。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演化、发展既与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关,又与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及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有关。同时,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农业布局不合理、新型农业营运体系不完善以及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即:加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运体系;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主体培育;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 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路径选择

      2015, 36(4):580-584.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28

      摘要 (1308) HTML (0) PDF 745.80 K (2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农业生产与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论述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创新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提高农民收入和整合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对促进农业关联产业集聚加快农村城镇化和提升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存在较强溢出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前存在总量规模小、组织化服务水平低、内部构成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最后,从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鼓励组织和经营模式创新、优化发展结构、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较为系统的政策建议。

    • 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影响、原因与措施

      2015, 36(4):585-5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31

      摘要 (1514) HTML (0) PDF 701.32 K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代农民弃农是当前和未来农村改革发展遇到的重大约束性难题。基于国家农业统计数据,结合对山东省莘县相关实际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弃农的现状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探讨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弃农达67.4%,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低。新生代农民弃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土地流转的高效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农村社会秩序的发展转型、国家粮食安全等提出严峻的挑战。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发展资源缺乏、农村生活条件环境较差等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弃农的主要原因。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转型,促使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开放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出了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资源向农村配给倾斜;建设生活环境优越的美丽乡村等措施。

    • 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分析——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

      2015, 36(4):590-594.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78

      摘要 (1427) HTML (0) PDF 755.93 K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人力保障。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培训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及对策。结果表明,湖南省大部分市(州)的涉农职业院校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人才与资源、定位、政策等多方面优势。培训模式多样,主要包括利用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组织专家下乡、结合国家项目、利用“远程教育”、培训农机推广人员等方式进行培训。然而,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理论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投入薄弱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与培训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 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本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5, 36(4):595-6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5

      摘要 (1476) HTML (0) PDF 1.37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危机,如何在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又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环境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对粮食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对粮食环境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粮食环境技术效率会下降0.38%;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对粮食环境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很小,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粮食环境技术效率仅提升0.002 7%。

    • 非自愿迁移人口生计转型困境及发展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2015, 36(4):603-60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36

      摘要 (1576) HTML (0) PDF 1.08 M (2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自愿迁移人口生计转型困境及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内蒙古达茂旗7个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移民调查数据,运用生态移民认知方法对非自愿迁移人口生计转型困境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生态移民对外界给予其帮助的期望。结果表明,生态移民面临着资金短缺、非农就业困难、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困难、生活困难等生计困境类型。生态移民提出了收入来源、非农工作、农业生产、生活开支、补贴中断等多种未来担忧的问题以及期望获得诸如草场补贴提高、非农工作搜索、畜牧业生产、贷款、继续回牧区放牧等政府的帮助。阐明了从宏观层面重视生态移民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资源依赖型生计模式创新、生计多样化以及非农就业服务机制构建等提高生态移民生计转型能力。

    • 中国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5, 36(4):610-616.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26

      摘要 (1695) HTML (0) PDF 1.05 M (2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缓解农业保险市场供给的低效率,基于2010-2012年中国农业保险机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SE-SBM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实证评估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率,结合Tobit回归方法分析影响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2年农业保险机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先降后升态势,纯技术效率变动则比较平稳。从各类机构效率的比较来看,专业性机构技术效率值达到1.39,经营效率处在领先地位;外资机构规模效率优势明显,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综合性机构的效率值偏低,经营效率相对落后。相关分析表明,农业保险经营年限与经营效率关系不显著,农业保险业务比重与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适度增加农业保险业务比重,有助于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率。最后,提出了重视专业化经营,着力引进外资,加大科技投入等针对性的建议。

    • 南方农户种植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典型灌区的调查

      2015, 36(4):617-623.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67

      摘要 (1505) HTML (0) PDF 997.28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户种植行为的研究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启示作用,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户种植行为变化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决策者的视角,采用湖南省典型灌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普通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户种植行为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灌区种植户文化素质不高,务农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作物种植规模小,土地流转现象较少,田地细碎化程度较高;户主年龄、地区差异、农户家离集贸镇最近的距离、水资源是否匮乏以及土壤类型对种植行为变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政府要因地制宜的做好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向农户推广适宜的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品种,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交易场所,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此外农户自身需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积极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知识。

    • 不同类型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湖北、江苏稻农的调查数据

      2015, 36(4):624-62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52

      摘要 (1735) HTML (0) PDF 846.89 K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传统散户和江苏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两类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结果表明,影响传统散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现有住房价值、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种稻大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受教育程度、水稻种植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共同的影响因素,性别、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只影响前者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水稻种植面积、是否提供机械补贴、土地流转只影响后者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两类稻农的受教育程度;促进两类稻农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应将传统散户中的男性稻农作为先行推广目标,坚定不移地对种稻大户提供农业机械补贴;审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具体措施。

    • 生猪养殖户兽药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阜宁县为案例

      2015, 36(4):630-635.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65

      摘要 (1446) HTML (0) PDF 858.19 K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药在生猪养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兽药的不当使用将导致生猪体内兽药残留,同时引起耐药细菌产生并在食物链体系中蔓延,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以江苏省阜宁县654个生猪养殖户为样本,基于收益预期的分析方法,运用MVP(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生猪养殖户兽药使用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超量使用兽药、不遵守休药期的行为较为普遍,其中不遵守休药期的养殖户约占样本比例的70%;养殖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数、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养殖规模、养殖年限,生猪销售对象、对兽药残留的认知与对政府违规处罚的了解程度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兽药的使用行为,而政府监管仅对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人药兽用的行为发生作用,对养殖户超量使用兽药与不遵守休药期的行为并无显著影响。

    •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5, 36(4):636-6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48

      摘要 (1488) HTML (0) PDF 1.02 M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业环境作为企业绩效关键外部要素,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基于黑龙江、辽宁、河南三省129家农村微型企业调研数据,通过构建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绩效“生存—成长—创新”三维结构,建立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影响理论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创业环境对农村微型企业生存绩效、成长绩效及创新绩效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成长绩效显著正向影响,生存绩效部分影响,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政策支持对生存绩效显著正向影响,成长绩效、创新绩效部分影响;金融支持对生存绩效显著正向影响,成长绩效部分影响,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市场环境对创新绩效显著正向影响,生存绩效、成长绩效部分影响;服务环境对成长绩效部分影响,生存绩效、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地区文化对生存绩效显著正向影响,成长绩效部分影响,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政府要有针对的制定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政策,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保证农村微型企业的良好发展。

    • 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构建与分析

      2015, 36(4):643-65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12

      摘要 (1530) HTML (0) PDF 1.34 M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创新利益为核心,由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创新机制等要素构建的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整合了农业发展中的生产性要素与非生产性要素,具有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以辽宁省大梨树村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创新利益与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创新机制等要素的关系,探讨多维要素构成的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理论框架。结果表明,以生态体验旅游为切入点形成的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构建路径,为产业创新发展与土地多样化利用奠定了复合引导机制。社会管理创新是多功能农业网络构建的重要触发力量;产业发展要素与社会管理要素、环境保护要素之间存在的正向作用与反馈关系是创新网络构建的耦合机制。通过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建立起来的引导机制,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融合创新,丰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强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服务的核心功能,推动多功能农业与乡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

    • 中国设施园艺产业的经济性分析

      2015, 36(4):651-656.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64

      摘要 (1502) HTML (0) PDF 851.15 K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找出制约设施园艺效益的因素,使设施园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运用投入产出法和本量利分析法,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设施园艺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全国平均产投比为2.62,以北方中部地区最高,为3.17,北方西部地区最低,为2.05;塑料大棚全国平均产投比为2.63,南方地区最高,为3.63,北方中部和东部地区相差较小。温室建造成本在日光温室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塑料大棚投入中肥料所占比重较大。针对不同地区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分别建立了本量利模型,其中南方塑料大棚生产的保本点最低且利润最高,而北方西部地区日光温室生产的保本点最高且利润最低。对设施园艺生产的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单价,其次是产销量,可变成本比固定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较大,其中以肥料的影响最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设施类型,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畅通的流通体系,保证园艺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中国的设施园艺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 江西省县域农业化肥施用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2015, 36(4):657-665.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61

      摘要 (1461) HTML (0) PDF 3.11 M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 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和GWR模型,探讨了2000-2010年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化肥施用负荷量各年均值表现为先升后降,2000年各县(市)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675 kg/hm2,2005与2010年则在411-675 kg/hm2和>675 kg/hm2两级较为集中,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县域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3个年份中,热点区范围由北到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各类驱动因素对不同时间、地区化肥施用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收入和劳动力起推动作用,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多为抑制作用。

    • 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变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 36(4):666-673.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42

      摘要 (1318) HTML (0) PDF 6.19 M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推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全地域资源要素的均衡化配置,形成了乡村地区空间高密度均质化转型的独特趋势,主要表现为乡村生产要素非农化、农居布局分散化、村落区位郊区化。但在较大程度上引发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产业同质化竞争、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等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完善现有乡村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构建新型乡村空间的对策建议。重点是研究制定乡村空间布局、农居建设整治、农田水利及附属设施建设、乡土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引导长三角地区乡村布局建设向更加规范有序、集聚集约的方向转型。

    • 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2015, 36(4):674-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7

      摘要 (1483) HTML (0) PDF 2.29 M (9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 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 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 水稻土厌氧氨氧化活性测定的同位素示踪法方法探讨

      2015, 36(4):680-683.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56

      摘要 (1678) HTML (0) PDF 675.95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新发现的氮循环途径,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能产生厌氧氨氧化作用,然而目前还鲜有关于水稻土厌氧氨氧化活性测定方法的报道。15N示踪法是定量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新方法,根据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原理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定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产生的氮气。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配对法,通过预培养消耗底物硝酸根后,对反应体系进行三种处理:1)仅加15N-NH4+的阴性对照;2)加15N-NH4+和14N-NO3-的阳性对照;3)仅加15N-NO3-。厌氧培养后分别对三种处理产生的氮气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进行测定,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厌氧氨氧化活性。本研究建立了水稻土厌氧氨氧化活性测定方法,能较为真实的反应原位条件下水稻土的厌氧氨氧化活性。

    • 一个水稻散生突变体tag1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2015, 36(4):684-6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103

      摘要 (1584) HTML (0) PDF 1.70 M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株型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影响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蘖角度是水稻高产育种上考虑的重要农艺性状。散生突变体 tag1 (tiller angle 1) 在水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后代中被发现。与野生型相比,主要突变表型为分蘖角度和叶夹角显著增大,并伴随株高、穗长、结实率和枝梗数等性状上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ta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 F2(tag1/明恢63) 群体作为定位群体,突变基因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AC35795和M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8 cM和0.95 cM。在该区间内存在一个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基因LAZY1。测序比对分析发现,突变体的TAG1存在一个119 bp的缺失,包括第4个外显子50 bp,第4个内含子69 bp,及二者间的剪切位点。因此TAG1是LAZY1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重新命名为LAZY1-2。lazy1和tag1在突变表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LAZY1基因序列的突变位点不同造成的。

    • 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灾害损失评估方法(Ⅰ)——模拟实验研究

      2015, 36(4):690-695.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2

      摘要 (2106) HTML (0) PDF 2.65 M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灾面积与受灾等级是农作物灾情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遥感辅助抽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一套灾情评估流程,实现对受灾面积与等级的快速评估。本文以Landsat-8影像为实验数据,高分一号影像为模拟真值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13年夏玉米内涝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回归估计与比率估计两类常用估计量进行外推,总受灾面积反推精度均在90%以上,各等级受灾面积的反推精度均在80%以上,这证明了遥感数据辅助抽样设计的方法应用于作物的灾害评估具有精度可行性;而且通过一次抽样调查可同时完成受灾面积和受灾等级评估,所以该套方法可以提高评估效率,降低评估成本。由于影像数据、反演指标、抽样方法、外推估计量等多种因素会对评估精度造成不确定性,将来仍需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法进行进一步验证。

    • 间隔覆盖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状况的BP神经网络模拟

      2015, 36(4):696-70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104

      摘要 (1468) HTML (0) PDF 1.95 M (3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塿土和黄绵土作为实验材料,尝试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间隔覆盖坡面的产流产沙状况。通过设置不同坡度、降雨强度、面积比,获得各种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实测数据;以实际降雨强度、坡度、面积比、径流起始时间和初始含水率5个因子为输入变量、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为输出变量,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并检验其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样本集平均相对误差为18.23%,预测样本集平均相对误差为5.21%;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拟合效果更理想,表现出更强的预测能力。另外,比较不同土质坡面产流量与产沙量模拟效果,塿土优于黄绵土。从本研究的结果看,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坡面产流产沙模拟预测,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其实际的模拟预测能力尚需进一步探索。

    • 中亚热带典型红壤区土壤氮矿化动力学参数估算

      2015, 36(4):702-707.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51

      摘要 (1675) HTML (0) PDF 786.58 K (2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素矿化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土壤氮矿化参数对于正确评价土壤供氮潜力和指导土壤氮素管理有重要意义。采用35 ℃淹水厌氧短期培养法研究了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利用双一级动力学模型(双氮库模型)对矿化过程进行拟合与比较,并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对氮矿化动力学参数进行估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快速矿化主要在淹水培养前7 d,于28 d矿化曲线即趋于平稳;双氮库模型能很好的拟合氮矿化作用。菜地、稻田、荒地、林地和茶园土壤的易矿化氮库矿化势分别为85.9 mg/kg、184.4 mg/kg、64.5 mg/kg、37.0 mg/kg 和11.4 mg/kg,其占全氮的比率分别为5.77%、8.65%、4.42%、3.31%和1.25%,其易矿化速率常数分别为0.31、0.58、0.15、0.07和0.17(1/d)。应用双氮库模型拟合的易矿化氮库矿化势和易矿化速率常数与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pH和碳氮比有显著相关性;利用全氮及pH两变量能较好地预测氮矿化势和矿化速率常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氮素矿化动力学参数估算具有更关键作用。

    •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研究

      2015, 36(4):708-715.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39

      摘要 (1511) HTML (0) PDF 1.46 M (1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程度和利用水平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业科技基础水平,而且影响着农业科技实力能否持续、稳定、长久地发展和提高。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视角,以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为例,构建出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协同架构,分析其数据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而采用中间件及元数据来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方法,从设计的角度构建出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集成架构、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以及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探讨提供面向主体的数据服务,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应分别采取不同权限的数据共享服务的形式,以实现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的基本目标,寻求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系统最优化的基本思路,探寻从协同理论的研究角度来处理新疆农业科学数据的共享需求。

    • 基于物联网智能植物生长柜的软件系统设计

      2015, 36(4):716-7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40

      摘要 (1612) HTML (0) PDF 1.61 M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和 Android开发技术,设计智能植物生长柜的软件控制系统,实现利用网络对智能植物生长柜的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对植物生长过程全周期的连续监测,同时利用服务器数据库对历史数据存储,对农业作物的生长习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智能植物生长柜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了物联网设计和Android软件设计。系统采用Android SDK+JAVA JDK7+Eclipse6.0编写安卓软件控制程序,服务器端采用JSP开发MVC框架编程,同时设计实验实时获取植物生长的参数信息,利用服务器数据库对历史数据存储,实现较高的可追溯性,系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具备网络覆盖的地方通过手机或者浏览器浏览并获取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对生长柜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远程采集和数据显示,同时对多控制节点的远程控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