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5(3):257-262.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对农业实施保护的国家。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经过长期调整,形成了以联邦农产品计划、农业风险管理计划和农业灾害救助计划为主体的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网。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网具有严密的保障体系、强大的政策合力、适度的政策成本和最优的政策效果。我国自本世纪初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目前中国农业安全网的雏形初现。中国农业安全网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政策目标;以规模化粮食生产主体为政策对象;对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整合,增添新的政策要素,提高支持政策的协调性。
2014, 35(3):263-267.
摘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可以提升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和资源条件,主要从农业发展观念、制度、技术、发展模式及新能源开发五个方面,进行发展路径创新,以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4, 35(3):268-272.
摘要:美国农业补贴经历了孕育、诞生与发展、淡化、调整和新发展五个阶段,具有补贴投入数额巨大、以“黄箱”补贴为主;侧重主要农产品和大农场主;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辅助支持政策完善;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及时修正和调整以及着眼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特点。因此具有有效应对农业生产风险,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效应;同时,农业补贴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土地过度使用和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农户贫富差距、降低了农民“免疫”能力以及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上述总结为我国农业部门明确补贴目标、构建补贴体系、完善补贴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兼顾效率和公平,以及实现从“黄箱”到“绿箱”的转变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14, 35(3):273-276.
摘要:化石能源模式发展的不可持续,引发了以可再生能源、数字制造及大数据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这场革命要求发展可再生能源,存储间歇式能源,建立互联能源共享网络。与此同时,这场革命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生态农村;拓展智慧农业云平台;培训新型农民和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2014, 35(3):277-28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我国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粮食短缺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粮食的内涵介绍了我国粮食需求的构成情况;采用GARCH模型、ARMA模型对我国未来的粮食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对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发现确实存在粮食短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持合理的粮食进口规模与进出口品种结构、重视和发展本国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体制的政策建议。
2014, 35(3):281-285.
摘要:本文通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得出湖区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存在产业、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阻碍因素。针对湖区存在的问题及拥有的优势,提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即通过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旅游、提升金融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跨区域经济管理部门等方式,实现湖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014, 35(3):286-289.
摘要:本文将区位商法运用于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中,实证分析了江西在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区域比较优势,表明江西的农业(广义)在中部地区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农业(狭义)的林业、牧业和渔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在农业(广义)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赣中南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赣北地区则相对处于劣势。农业(狭义)的林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有城市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种植业、牧业则均无优势。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未来江西应通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014, 35(3):290-293.
摘要:本文对三峡库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和工业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理念加快推进库区城镇化,以特色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新型工业实现库区工业生态化,并同步推进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途径。从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科学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14, 35(3):294-298.
摘要: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2014, 35(3):299-303.
摘要:灾害胁迫下的人类生产生活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风险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形成机制、主导因素的分析,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避灾移民工程的决策、实施的影响情况,探讨了灾害风险下的避灾移民搬迁机理、现状与对策;总结现阶段包括避灾移民在内的灾害型移民的总体特征,并发现其已有和潜在的问题;最后从系统性调控的角度,探讨了灾害风险视野下避灾移民的理念、方法和路径。
2014, 35(3):304-307.
摘要:通过广阔的、多层次的政策视野,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政策效应进行研究。从政策环境、政策体系、政策周期和政策对象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存在的政策抵消效应、短板效应、递减效应和乏力效应等现象。针对问题提出了利用政策外部效应、实现政策整体效应、发挥政策递增效应和注重政策实现效应等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的效应强化策略。
2014, 35(3):308-312.
摘要: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4, 35(3):313-316.
摘要:近年来,新疆羊肉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涨。本文根据2013年初对新疆喀什和吐鲁番地区120户典型农户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在对新疆养羊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羊肉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导致新疆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既有自然资源方面的因素,也有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方面的因素。为此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集约化养殖,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完善羊肉储备制度等对策建议,以平抑羊肉价格上涨过快问题。
2014, 35(3):317-321.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要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框架内,当前农业家庭经营呈现出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特点。家庭经营的粗放、弱小以及农民的流动性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约束因素。对于家庭经营的内部改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之一,从家庭组织层面意味着组织目标、经营规模的转变和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从农民个人层面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2014, 35(3):322-325.
摘要:本文界定了经验农民和知识农民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意义、必要性和必然性。对农村劳动力、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30、9.48和7.64年。对第一产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进行国际间的类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民有较大差异,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对我国农业教育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导向不是知识农民,农业学历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内容与现代农业结合不密切,农业教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免费培养、针对性招生,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教育,逐步加强农业行业准入制度建设、吸纳具有学历背景的学生进入农业领域等政策建议。
2014, 35(3):326-326.
摘要:为了研究缓释包膜半胱胺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杜×大×长”三元杂交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试验,考察其生产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生长期、肥育期及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7.34%、5.09%和6.32%;料重比分别降低了4.93%、3.19%和4.40%;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2.20%、1.61%和1.90%,但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的臀腿比例、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提高了9.25%、11.69%和6.27%;背膘厚降低了13.74%。试验组血清中GH、T3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8.68%、20.63%,而对INS和T4无显著影响。表明日粮中添加缓释包膜半胱胺后,可能通过提高血清中GH、T3等激素的水平,改善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
2014, 35(3):326-328.
摘要:以贵州省草海湿地典型集水区——沙河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开展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Mn外,其他微量元素在本地区含量都较丰富。四种元素的等值线图反映,Fe含量极值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部,Mn在研究区南部有范围很小的高值区,Cu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研究区东北部,而Zn的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南边缘部位。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以及有机质、pH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u与Mn、P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Mn与Cu、P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表现出显著正相关;Fe与N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Zn与Mn、N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除成土母质外,元素之间的共生关系、有机质、地形地貌、土壤粘粒组成等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4, 35(3):329-334.
摘要:随着湖泊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剧,我国湖泊水体污染及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逐渐加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日益遭受破坏。从流域尺度、社会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流域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对于源头治理湖泊流域水体污染和环境退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滇池为例,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构建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探寻湖泊流域脆弱性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流域的系统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滇池流域是昆明市的脆弱性中心和策源地,脆弱性趋势在加剧和蔓延;脆弱性特征区域差异显著,脆弱性程度趋于均衡。社会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是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滇池流域脆弱性形成的最大贡献者。脆弱性跨尺度作用明显,脆弱程度受外界影响大;系统自组织程度低,环境治理效率不佳。最后文章提出了滇池流域脆弱性调控的措施。
2014, 35(3):335-339.
摘要: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2014, 35(3):340-344.
摘要:畜牧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通过改进废弃物处理方法和管理方式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经济效益已成为养殖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一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为例,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生态经济模型,模拟分析如何通过畜牧废弃物处理利用模式的选择和管理方式的优化,来改善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经济效益。模拟结果显示,开展农牧结合,将粪肥适度还田并扩大还田面积,同时采用综合化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将能够改善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养殖场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进行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因而,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综合的技术支持和经济扶持政策,来推动畜牧养殖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2014, 35(3):345-348.
摘要:本文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和2010年三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降水贮存量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十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其总量上升了1.61×108 m3,上升的经济价值为1.08×108 元。森林生态系统是主要贡献者,三个年份贡献率分别为69.2%、69.5%和69.9%。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排序为森林>农田>灌丛>草地>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排序为湿地>森林>草地>灌丛>农田。水源涵养功能主要集中在较高、中和较低等级,三者总面积比例三个年份分别为97.2%、97.0%和96.9%;各等级间不同程度地相互转换,但以向中和较高等级转移为主, 整体呈由低往高转移的变化特征。
2014, 35(3):349-352.
摘要: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模型,对宁波市2002-2010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0年宁波市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0.62 hm2/cap以下,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达67.9%-79.8%;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其次,生态用水生态足迹最小。第一产业用水生态足迹大于第二、三产业之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生态足迹持续上升。水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0.99 hm2/cap以上,受气象、水文影响起伏变化较大;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一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在经济发展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步提高。
王 飞 , 李清华 , 林营志 , 林 诚 , 林新坚 , 刘玉洁
2014, 35(3):353-356.
摘要:以福建闽侯典型冷浸田为例,通过连续两年定位监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与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与农田小气候生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动较大,且主要发生在地表之下0-50cm,而相应的冷浸田地下水位波动较小,主要分布在地表之上10-40cm,较灰泥田常年平均高出49.3cm。冷浸田地下水还原性物质总量是灰泥田的2.8倍,Fe2+则是灰泥田的1.8倍。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年均值较灰泥田降低26.9%,达显著差异水平。冷浸田单季稻生育期(6-10月)平均地表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分别比灰泥田低0.4℃、0.4℃、0.5℃、0.6℃,尤其是9-10月的抽穗灌浆期地温与灰泥田差异进一步加大;其单季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均也较灰泥田低0.6℃。山垄冷浸田地下水位高并伴随强还原性、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水稻生育后期地温下降较快是区别于非冷浸田的重要生境特征,这可能是冷浸田生产力低下的综合原因。基于冷浸田生境特征,从工程与农艺措施等方面提出治理利用对策。
李金刚 , 樊高琼 , 汤永禄 , 李朝苏 , 吴 春 , 陈 溢 , 郭 翔 , 马宏亮
2014, 35(3):357-366.
摘要:为探索提高丘陵旱地小麦机播技术应用效果的农艺措施,分别在免耕、旋耕和翻耕条件下,设置秸秆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措施对机播小麦播种质量、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旋耕和翻耕的覆种效果好,断垄率和晾籽率低,但免耕的出苗率高,苗全;且免耕能促进小麦分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有较大的LAI,较高的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显著增产;秸秆覆盖能促进田间出苗,各群体质量指标均优于不覆盖,有显著的增产效应。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具有投入少、出苗质量好、群体质量优、产量高等优点,是四川丘陵旱地机播小麦适宜的配套耕作措施。
2014, 35(3):367-370.
摘要: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分布,无明显分布规律。林地土壤全P含量与海拔和凹凸度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及腐殖质层全P含量对其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效P含量受地形因子的影响较小,其与凋落物生物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腐殖质层全P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
2014, 35(3):371-375.
摘要:为将AquaCrop模型应用于华北平原夏玉米水分研究中,于2011-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水分处理试验,在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水量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的产量、生物量、冠层发育过程以及表层土壤水储量的动态变化。从生物量角度来看,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在8月中旬达到最大,可达10 kg/m3左右,其整个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为4.9-5.8 kg/m3;从产量角度来看,水分利用效率为2.3-3.0 kg/m3,且在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储量呈增加趋势。研究阐明了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夏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
2014, 35(3):376-380.
摘要:运用“3414”试验设计,在田间密植条件下(10.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新疆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施用氮(N)、磷(P2O5)、钾肥(K2O)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肥料贡献率和农学效率均表现为N>P2O5>K2O;肥料投入符合养分报酬递减定率,过量投入表现出负效益,且过量施肥条件下钾肥导致的产量下降高于氮肥和磷肥。氮、磷、钾三因素间存在显著的正交互效应,但较低的施钾水平与氮、磷的耦合增产效应不明显,表明合理的钾肥施用对提高研究区域玉米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全部模型分析,研究区域密植滴灌春玉米高产的推荐施肥量N、P2O5 和K2O分别是296.3、 86.6和 43.0 kg/hm2。
2014, 35(3):381-386.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对间作作物竞争力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禾豆间作高效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麦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间作优势,但大麦拔节期和抽穗期LER小于1表现间作劣势;高氮素水平(N2)在大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LER分别为1.17、1.03和1.34,均大于低、中氮素水平,表明高氮素水平更利于形成间作优势。共生期内,大麦分蘖期不施氮、中施氮和高施氮处理大麦的相对竞争力(Abp)分别是-0.1066、-0.2133和-0.1407,收获期分别为0.0664、-0.0144和0.0276,全生育期平均竞争力分别为0.1328、0.0425和0.0187,说明施氮水平可调节大麦的相对竞争力。间作系统总产量与大麦灌浆期的相对竞争力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大麦相对于豌豆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曲线关系。大麦平均相对竞争力在不施氮时比高施氮高7.6%,中施氮时则小于零。因此,适当提高大麦灌浆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复合群体的产量,施氮水平强烈影响大麦-豌豆种间的竞争关系和综合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