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5(1):1-4.
摘要:达赉湖区域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和潜在危机。其原因在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系统的长远考虑、政府业绩评价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生态系统认识的局限性。克服这些问题,达赉湖区域的发展应当遵循以当地人们的福祉改善为发展根本目标、立足于千秋万代统筹规划设计未来、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等原则,采取统筹制定达赉湖区域规划、调整该区域政府业绩构成、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措施。
2014, 35(1):5-10.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 35(1):11-14.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四化同步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基于在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按照统筹一体化发展思路,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用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以及用现代信息化的理念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四个重点方向。并结合四化同步理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2014, 35(1):15-19.
摘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分别位列第三、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为0.583、0.569;川西北高原区农业现代化最低为0.352。
2014, 35(1):20-24.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饲料产业逐步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饲料产量不断增加,饲料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及链条,同时也存在贸易出口不稳定等问题。本文以猪配合饲料为例,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全国30个省份的饲料市场整合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64对毗邻省区饲料市场都存在着长期市场整合关系,运行效率良好,其中有53对市场存在短期整合关系。导致市场短期整合效果较差的因素有:交通运输条件、信息通达度、市场主体、制度安排等。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重视政策扶持,改善外部环境,走“科技兴饲”等政策建议。
2014, 35(1):25-28.
摘要:通过对生猪价格时间序列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波形,如价格上升区间通常持续15个月,下跌区间通常持续20个月。从经济学原理、生猪的自然繁殖规律以及养殖户的决策行为出发,对生猪价格时间序列中规律性波形的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对能繁母猪数量、存栏量以及出栏活重时间序列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掌握生猪价格时间序列规律性波形的成因,有利于提高生猪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和调控措施的有效性。
彭 程 , 吴华瑞 , 黄 锋 , 秦向阳 , 王一红 , 刘艳平
2014, 35(1):29-32.
摘要:农产品价格数据量日益增长,从中挖掘隐含有用的信息十分重要。以2010年至2012年波动较大的猪肉价格为例,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挖掘分析全国23个省市价格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时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统计量对空间自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猪肉价格稳定期间,各批发市场的价格总体呈现空间集聚格局;而在价格超过20元/kg时期,各批发市场的价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局域上看,价格稳定期间沿海发达地区高值显著聚集,价格高峰时期有64%的市场价格位于“高-低”或“低-高”区域;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Moran’s I和Geary’s C反映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一致。空间统计分析能够挖掘价格数据的空间特征,并通过GIS的可视化手段使挖掘结果更加直观,是农产品价格数据挖掘的有效方法。
2014, 35(1):33-37.
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壁垒,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均等发展,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融合的步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表现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解"三农"难题。当前城乡一体化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困境是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公共财政投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应制定适合本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2014, 35(1):38-42.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而日益扩大的城乡数字鸿沟正严重影响着其进程。本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新农村建设四个角度,分析城乡数字鸿沟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负面效应,并就政府职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服务与推广、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如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4, 35(1):43-47.
摘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并掀起了一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热潮。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以下重大问题与挑战:农村土地流转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农村土地流转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基于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农村土地流转。即使对于条件具备的地区,也要审慎地加以推进。
2014, 35(1):48-52.
摘要:中国工业化增速的趋缓,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衰落,使三农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急需进行深刻的农村体制改革。但由于三农研究范式的陈旧,学术生态的恶化以及旧意识形态的束缚,使三农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双方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1.2亿hm2耕地红线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土地是否具有社保功能、资本下乡的利弊等关键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只有尽快净化学术生态,改进学术研究方法,突破利益集团与旧意识形态的束缚,我们才能转变思维范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为全面的农村体制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2014, 35(1):53-56.
摘要:本文对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概括;从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角度,探寻了中国小农经济发生的根源;结合“四化”同步讨论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出路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小农经济困境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刚性资源禀赋约束的自然结果;未来改造传统小农经济的关键,不在于改革现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而应该寄希望于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缓解紧张的人地关系。“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解小农经济难题指明了方向,只有“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才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本出路。今后小农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应重点围绕“地、人、钱”等资源要素,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工农、城乡间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农村人口向工业、城镇合理有序转移,以及工农、城乡合理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2014, 35(1):57-61.
摘要:传统城镇化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转移互补关系等因素,决定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扩大等趋势;但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加快推进,面临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差异、农地制度限制、自身水平不高等困境。必须采取消除户籍带来的不平等、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强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等政策措施。
2014, 35(1):62-65.
摘要:扩大桂台经贸合作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经济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广西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扩大,进出口商品总值逐渐增加,落户广西的台资企业开始增多,合作载体与机制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桂台农业优势互补,农业产业合作层次将不断提高、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宽、合作方式将不断多样化,同时必须采取健全农业产业长期合作机制、根据区域优势选择承接产业、合理农业布局与载体建设、地方政府的适当扶持与引导等政策措施。
2014, 35(1):66-69.
摘要:“现代农业进城”即发展城镇现代农业,城镇农业覆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市群区域。研究发现,当城镇单位土地的农业产出综合效用大于等于非农产业时,城镇农业才会产生。城镇农业具有市场性、高收益性、公共物品性和脆弱性特征;生态宜居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城镇文明需要依托城镇农业。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工农业差别缩小是“现代农业进城”的基础条件。城市政府应科学制定城镇农业和农业用地规划,实行城镇工农业用地差别化政策;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出台城镇农业相关法规。
2014, 35(1):70-74.
摘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政策和农村制度的良性变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高,性别、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选择: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农村智力回流;积极培育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创建学习型农村。
2014, 35(1):75-78.
摘要:现代化进程撕裂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却未及时建构起可供农民选择的价值谱系,农民现代性呈现出一种“脱域”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民社会不健全和公民意识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 提出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农民现代性获得的基础性平台、消解公民社会的“缺场”,拓展农民现代性生成的社会空间、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畅通农民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等方面来入手,进而确立起以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和道德自觉为内涵的农民现代性气质与特征。
2014, 35(1):79-82.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所出现的一个特殊问题。在“如何定位农民工问题”上,依照农民工问题的所及边界,从宏观层面渐次将之归结为五个方面:农民工问题既是“四农问题”,“转移就业问题”,又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既是“城乡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又是“制度问题”。把握农民工问题的本质特点可以在更高层面上了解农民工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政策的制定提供参照。
2014, 35(1):83-87.
摘要:本研究从群体农户角度出发,基于土地经济学、农户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规律理论分析框架,并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1983~2010年间社会经济与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所处的外部社会经济及政策制度环境变迁压力的基础上,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呈现阶段性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复种指数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本世纪初开始,复种指数增长幅度明显;在土地投入强度上,随着大城市郊区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农户开始选择更多投入化肥、农业机械、农膜和农药替代传统的以农家肥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种植模式,在化肥投入内部结构上,虽然仍以氮肥的投入为主,但是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投入比例更趋于合理。
2014, 35(1):88-92.
摘要: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 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2014, 35(1):93-96.
摘要:通过研究杭州市1990-2010年间耕地、粮食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在生存型粮食需求、营养型粮食需求、享受型粮食需求下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并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三点滑动平均法对杭州市2011-2030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粮食需求下,营养型需求最符合杭州市的粮食安全现状,在营养型粮食需求中,1990年杭州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为0.041hm2,到20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增长至0.069hm2,而1990-2001年,耕地压力指数K>1;2002-2022年,K>2;2023-2030年,K>3。由此可见,杭州市的粮食安全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未来粮食安全的状况将日趋恶化,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增加农业投入、减少耕地占用、积极发展外拓农业等对策来保障粮食安全。
李启权 , 张 新 , 高雪松 , 王昌全 , 曾 敏 , 李 冰
2014, 35(1):97-102.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格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川中丘陵区仁寿县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县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协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总体处于低度协调的低水平耦合状态,但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可将全区划为磨合区、拮抗区及低耦合区3个类型区。磨合区主要包括区位位置较好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其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拮抗区包括与磨合区相邻的乡镇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乡镇,工业用地和特色种植用地占有一定比例,该区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低耦合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严重失调。区位位置、资源状况及交通条件是形成县域内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空间耦合协调格局的主要因素。
2014, 35(1):103-107.
摘要:以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运用GIS分析了2000与2010年燕山浅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不同区间的分布和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影响力较弱。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在高程和坡度上变化规律相似,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m或坡度≤5°,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1500m或坡度5°-15°,林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增大缓慢增加,优势区间为高程>800m或坡度>5°;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在高程≤500m和坡度≤5°区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占到了较大比重,在坡度>25°区间以林地向草地转换为主,在剩余高程和坡度区间以及各坡向区间都以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
张 宇 , 赵宏伟 , 刘化龙 , 王敬国 , 孙 健 , 邹德堂
2014, 35(1):108-112.
摘要:本实验对东北地区搜集来的香稻和非香稻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并对20份香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表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0个香稻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非香稻,蒸煮食味品质好于非香稻,有16个香稻品种在胶稠度性状上达到了国家优质一级标准,且多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都高于非香稻品种。主成分分析中粒型因子、碾米品质因子和蒸煮食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累计贡献率达到65.5%。20个香稻品种被归为3类,这3类都各自具有优良的品质特点。在进行香稻品质育种时,应当注意外观品质(粒形和垩白性状)和碾米品质(整精米率)的选择,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同时要选择遗传背景较远的亲本,以期提高东北地区香稻资源品质,达到优质育种的目的。
杨凤飞 , 刘 锋 , 尹黎明 , 肖润林 , 张树楠 , 李红芳 , 杨知建 , 徐华勤
2014, 35(1):113-117.
摘要:以我国亚热带丘陵区一个多年以生猪养殖业为主的农村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蔬菜,综合评估养殖业对该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水中氮磷污染严重,河水铵态氮和总磷的含量范围为4.89-18.20mg/L和1.05-3.33mg/L,受养殖废水直接排放的池塘水铵态氮和总磷最高分别为132.7、45.3mg/L;地表水中铵态氮、总氮和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地下水主要受硝态氮污染,含量在5.44-44.82mg/L之间;(3)土壤主要受重金属Cd和Cu污染,耕层土壤中,菜地土的Cd和Cu超标率均为100%,水稻土中Cd的超标率达87.5%;(4)蔬菜样品中Cd、Pb、Zn、Ni含量范围分别为0.29-1.94mg/kg、0.52-4.25mg/kg、50.66-209.47mg/kg、1.61-9.11mg/kg,均超过国家蔬菜安全标准。因此,改善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妥善解决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2014, 35(1):118-12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kg/hm2、150kg/hm2、250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2014, 35(1):123-128.
摘要:断奶会显著改变仔猪肠道菌群结构,保持仔猪在断奶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健康,是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一个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日粮中补给罗伊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探讨罗伊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仔猪胃肠道主要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日粮补给枯草芽孢杆菌降低胃和十二指肠中乳酸杆菌含量,提高空肠、回肠和结肠中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在各肠段的含量。日粮补给罗伊乳酸杆菌或者金霉素,显著提高各肠段乳酸杆菌含量,降低各肠段大肠杆菌含量。这些结果为微生物制剂在仔猪断奶上的应用提供肠道微生物方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