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4):385-389.
摘要: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新”着手,全面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从政府调控与市场主导并重的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镇化和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并总结分析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的理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2013, 34(4):390-393.
摘要:针对近年我国的“粗放式城镇化”建设问题,本文从“城镇化”不等于都市化、舍弃乡村、造城镇、抛弃传统、无差异、同路径六个方面,梳理城镇化建设的常见认识误区;并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考虑大中小城市并举;乡村与城镇共生共赢、乡村文明与城镇文明共存共荣;人民生活质量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继承当地历史文脉,延续地区特质和民族个性;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2013, 34(4):394-397.
摘要: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缩减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鉴于当前农村贫困标准上调、相对贫困特征凸显、脱贫成本与难度增加、防止返贫任务艰巨、扶贫机制有待完善等新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等举措,调整扶贫开发政策,重构扶贫开发机制,以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3, 34(4):398-402.
摘要:自然灾害引发我国大规模移民活动。本文在分析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中生存环境重建、社会文化重构、发展能力重塑等三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规划与政策实践的更加协同;以治理提升为取向,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显著提升;以人本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与产业发展布局的逐步优化,从而积极化解并超越避灾移民的风险。
2013, 34(4):403-407.
摘要: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提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脱贫驱动、生态驱动、发展驱动和公益驱动为动力来源,从利益主体推动机制、经济四轮驱动机制、安居就业保障机制、民族文化传承、政策环境支持机制、全面协调发展机制六个方面,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此推动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2013, 34(4):408-411.
摘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2013, 34(4):412-416.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机制为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三种资本对社会融合的协同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以及对这三种资本的协同开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2013, 34(4):417-419,430.
摘要:基于农业部2000-2009年农户固定观察点资料,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户粮食收支、储粮行为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农户家庭存粮可用时间缩短,农户家庭粮食消费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粮食出售量逐年提高,但出售给国家的粮食量却在减少;作为主食的稻谷储备和消费呈逆向变动趋势,稻谷消费更多地从市场上获取。这种变化特征将影响农户家庭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应加大对农户储粮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公共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增加稻谷储备。
2013, 34(4):420-4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其发展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有强烈愿望发展家庭农场等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缺失、资金短缺等严峻的挑战。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与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要明确确定土地权属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2013, 34(4):425-430.
摘要:我国旱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是未来我国大西北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干旱缺水为核心的众多因素制约着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但同时特有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也决定着该区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制定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规划;设立旱区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专项;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赋予统筹旱区农业科技资源的职责,加强协同创新的三项带有战略研究性质具体建议,探讨了未来旱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
2013, 34(4):431-434.
摘要:农村生态保护在法制体系中被边缘化、农村生态资源权利主体虚位、农村生态损害缺乏救济机制,是我国农村生态保护陷于困境而面临的制度性难题。只有在立法上明确农民对农村生态资源的权利主体地位,赋予农民对农村生态的保护利用、知情参与、救济等权利,使农民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态权益在立法上争取发言权,才是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和根本出路。因此,我国立法应尽快规定农民生态权,并保障农民生态权各项权能的实现。
2013, 34(4):435-439.
摘要: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对矿区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机制进行研究。平朔矿区在煤炭开发中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统一,平朔矿区制定复垦规划对农民进行补偿,通过边开发边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以煤补农”的平朔模式。平朔矿区通过土地使用制度、补偿协议、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多中心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这对于我国其他矿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 34(4):440-445.
摘要:彝族传统农业具有环境利用、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多样性。根据环境条件安排农作生产,利用混作、间作、套作、混牧以及农牧结合等生产技术模拟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彝族传统农业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维护了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以单一化规模生产取代传统农业的多样性,不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灾害性气候频发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发展适应环境特点的、适度规模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利用森林植被发展林下种养殖,应用现代生物多样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将是彝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2013, 34(4):446-450.
摘要:中国南珠产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产业,但其产量、质量、出口数量、出口价值呈现出波动的特点;其原因是海域资源的资产专用性低和珍珠产品的资产专用性高存在矛盾,使中国南珠产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养殖环节,从而使南珠产量不稳定,质量难以提高,南珠产品市场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形成类似于发散型蛛网。针对南珠生产波动状况结合产业发展特点,需要采取政府介入、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保护中国南珠产业的重要手段。
2013, 34(4):451-455.
摘要:本文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中1990-2010年的番木瓜生产的数据,分析了世界番木瓜产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并对中国番木瓜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价。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海南番木瓜的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海南番木瓜产业虽然有着先天的自然坏境优势以及较强的农业技术优势,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如生产加工技术落后,高素质人才短缺,番木瓜品种混杂,政府保护服务职能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建龙头企业,培育优良品种,加强企业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2013, 34(4):456-460.
摘要: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2013, 34(4):461-466.
摘要: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强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在“两型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
2013, 34(4):467-471.
摘要:《全国主体功能区域》和“十二·五”规划确定“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本文以 “两屏三带”中发挥华南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和2010年三期土地覆被为主要数据源,采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其土地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十年来南方丘陵山地带的土地覆被景观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分别占南方丘陵山地带总面积的75%和20%;(2)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林地和耕地互相转换,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的同时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3)自然景观斑块数量下降,形状更规则更简单,景观多样性指数上升,优势度稍稍下降,均匀度上升,景观异质性降低,景观格局趋于稳定,生态保护效果明显。
2013, 34(4):472-476.
摘要:本研究引入生态评价中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从拆旧适宜性和建新适宜性两个大的方面出发,综合考虑挂钩拆旧和建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特点和发展目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性评价四级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对象,分别进行拆旧、建新和挂钩综合适宜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遴选拆旧建新“优良”,“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区域,按照优先联动拆旧,建新“优良”区域的原则,制定武汉城市圈挂钩拆旧和建新区域联动规划方案。研究表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简单易行,有效避免了主观因素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影响,适宜用于挂钩适宜性评价工作。武汉城市圈在短期内可优先安排拆旧的“优良”区域(即鄂州和潜江)与建新的“优良”区域(即天门、武汉和仙桃)进行联动。
2013, 34(4):477-481.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肉鸭产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肉鸭生产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和华中肉鸭产业带,其中山东、江苏和广东三个省份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而从资源禀赋优势分析得到,山东、海南、四川、广西、河南、江苏、安徽、重庆、江西等省(市、区)拥有不同程度的优势,从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得到,山东、江苏、广东、海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四川、北京等省(市、区)拥有不同程度的优势。据此,本文提出进一步优化整合我国肉鸭养殖区域,合理规划区域布局;逐步将我国肉鸭产业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肉鸭产业链;由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向技术、资本优势转变,发展肉鸭健康养殖新模式。
郭洁平 , 周笑犁 , 何庆华 , 谭碧娥 , 印遇龙 , 孔祥峰
2013, 34(4):482-485.
摘要:我国地方品种猪与外来猪生长速度差异明显。鉴于精氨酸对仔猪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本研究选用14日龄哺乳的宁乡猪、湘西黑猪、蓝塘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和长白猪各12头,公、母各半,前腔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其中游离精氨酸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采集肠道、肌肉、肝脏和肾脏等组织,测定其中的游离精氨酸浓度和NO合成酶(NOS)活性以及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GS,内源性精氨酸合成限速酶)mRNA的绝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长白猪的血清精氨酸浓度显著高于(P<0.05)其他地方品种猪,血清NO浓度高于(P>0.05)其他地方品种猪;各品种猪空肠前段和肝脏中的NOS活性最高,肾脏中的NOS活性最低;长白猪的空肠前段NOS活性仅低于宁乡猪,肝脏NOS活性仅高于环江香猪;在各个组织均检测到NAGS mRNA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肠道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品种哺乳仔猪血清精氨酸和NO浓度、3种主要组织游离精氨酸含量和NOS活性以及12种组织中NAGS基因的表达谱差异,为解释不同品种猪的生长表型差异提供了营养生化基础。
2013, 34(4):486-490.
摘要:本文基于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不同原料奶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原料奶生产模式经济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配置效率明显不足,这说明在不改变投入水平的条件下,奶牛养殖户(企业)可以通过改善投入要素组合提高产出水平。三种不同生产模式相比,牧场的效率最高,养殖小区次之,散户的最低。Tobit模型结果说明: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或者企业特征、精粗饲料比对原奶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
2013, 34(4):491-495.
摘要: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运用2004-2011年我国奶牛养殖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别从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对比分析了奶牛养殖模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与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散养和小规模的TFP小于中规模和大规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饲养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从省份层面看,原料奶生产的TFP是否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或者缩小,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差异:内蒙古和吉林的TFP随养殖规模扩大而增大,相反地,山东和河南散养模式的TFP相对更高;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的研究都显示,2004-2011年间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
2013, 34(4):496-501.
摘要:本文以猪粪、鸡粪和稻草等外源有机碳与水稻土混合淹水培养,监测其甲烷排放动态,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进行易氧化有机碳分组,研究其甲烷排放、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旨在弄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与甲烷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与外源有机碳混合淹水培养极显著增加了CH4排放,其中,土+稻草处理的CH4排放量(178.8kg/hm2)较对照(纯土处理)增加达265.2%(P<0.01),土+鸡粪处理和土+猪粪处理分别增加了127.3%(P<0.01)和95.3%(P<0.01);外源有机碳的添加增加了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AOC3.33、AOC16.7-3.33、AOC33-16.7和AOC167-33的含量,且土壤极易氧化有机碳AOC3.33和AOC16.7-3.33关联性较强,且总体上分别与CH4排放通量呈极显著动态相关(P<0.01);有机碳AOC33-16.7和AOC167-33之间,以及分别与AOC3.33、AOC16.7-3.33、CH4排放通量之间动态相关性较差。可见,淹水条件下易氧化有机碳AOC3.33和AOC16.7-3.33极显著影响稻田土壤CH4排放。
2013, 34(4):502-506.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都随生育期推进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明显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且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处理Ⅲ达到拐点,再增加施肥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同时,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最高产量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从总体上讲,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方式效果好、产量高,是有机高粱生产的新模式。
卢成阳 , 宋同清 , 彭晚霞 , 曾馥平 , 杜 虎 , 鹿士杨 , 杨钙仁
2013, 34(4):507-512.
摘要: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